1
河南,因大部分地區位于黃河以南,故名“河南”;又因橫跨中國中部黃淮大平原,故有“中原”之謂;更因地處九州之中,再有“中州”之稱;還因遠古時期被人描述為“左手執矛、右手牽象”之地,“豫”之簡稱遂約定成俗,代代相傳。
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
初都淮陽的炎帝和初都新鄭的黃帝在此開創了多元一體的民族生存格局,炎黃子孫遂由此繁衍,中華民族遂由此發祥;有史以來,先后有20多個王朝在此建都,200余名帝王在此施展抱負,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平分其半(洛陽、開封和鄭州、安陽);此外,中華農耕文明由此開啟,中華原典思想由此誕生,中華四大發明由此發端,中華科技由此繁榮。
正因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有三千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史界素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說法。
正因河南政治安危關乎天下興亡,經濟起伏關乎國家強弱,文化興衰關乎民族榮辱,故司馬遷有文曰:“得中原者得天下”;司馬光有詩曰:“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河南還是炎黃子孫的祖根地、中華姓氏的發源地。相傳:伏羲統一九大部落之后,“制嫁娶,正姓氏”,中華姓氏遂由此產生。在《中華姓氏大典》記載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個;當今中國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在依人口數量多少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這些姓氏歷經數千年,薪火相傳,血緣相續,成為中華民族團結的血脈和紐帶,近年來先后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萬海外華人前來河南認祖歸宗。
正因如此,“老家河南”已成海內外華人的共同認知。
2
中國是農業大國,河南是農業大省,鄧州是農業大市,所以有人說:研究中國,不能不研究河南;研究河南,不能不研究鄧州。
鄧州古稱“穰”(土地肥沃、麥稻豐盛之意),位于雄偉的伏牛山頭,美麗的丹江湖畔;“前列荊山,后峙熊耳,宛葉障其左,鄖谷拱其右,據江漢之上游,處秦楚之扼塞”,這是古人對于鄧州地理位置的描述。
又因東連吳越,西通巴蜀,南控荊襄,北依河洛,且境內七水環流,舟車會通,素為交通咽喉,軍事要沖,因此鄧州在號稱“三省雄關”的同時,又有“陸海”之美譽。
鄧州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帝仲康封子于鄧,始有鄧國(姓氏學家考證,現今遍布海內外的鄧姓絕大部分來自鄧國,因此史界又有“天下鄧姓出鄧州”之說);隋朝開皇三年設鄧州,民國之初(1913年)改鄧縣,1988年撤縣建市。“鄧”之一稱,穿越千年沿用至今。
鄧州地勢一馬平川,百里沃野,盛產小麥、玉米、紅薯、煙葉等,號稱“一年四季不斷青”;其他如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也極其充裕。
鄧州物華天寶,英杰輩出:南北朝時期的彩色畫像墓磚、花洲書院的《岳陽樓記》、福勝寺塔的精美浮雕,均穿越千年風雨,馳名中外;歷史名人張仲景和范仲淹、寇準、韓愈,忠烈名將鐵鉉、張巡,俱彪炳史冊,震古爍今。
鄧州地處黃淮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交接地帶,南方浪漫飄逸的楚文化和北方莊嚴厚重的漢文化在這里碰撞融匯,留下了雙重印痕,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獨特的民俗風情。
進入新時代,作為豫西南門戶的鄧州又成為河南省直管市,并被國務院確定為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河南省第一批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示范縣(市)。
3
元朝末年,元將矢剌巴都在鎮壓“紅巾軍”過程中血洗鄧州,古穰縣城幾乎被夷為平地;二十多年后的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金吾右衛孔顯兼知鄧州,恢復舊城??罪@蒞鄧后勵精圖治,艱苦創業,再經后任增補擴建,至崇禎七年(1634年),鄧州古城原貌及其格局終于基本完備。
修復后的鄧州古城內城為州治、儒學等官署衙門所在,外城為商業作坊區和居民區;外城為土城,內城為磚城,內外城均有護城河,整個布局呈現“回”字形狀。其格局符合《周禮》中“筑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的城郭制度特征,是全國縣級古城中的罕見標本,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由于多種原因,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鄧州古城墻逐漸湮滅消失,但護城河和文廟、華表、覽秀亭、春風堂、開元寺、望鄉臺、福勝寺塔等諸多古建筑群猶在。這些為古城復興奠定了充足底氣,準備了豐富根基,更為鄧州打造城市品牌釀足了優勢。
復興古城,不僅能激活歷史文化魂魄,也能重塑城市形象,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為此2020年,市委市政府將古城環線景觀修復和解放鄧縣突破口項目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十四五”發展規劃,準備用3到5年時間,逐步恢復古城風貌,實現古城復興目標。
古城復興,既然是對古城珍稀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性傳承,那就必須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讓歷史遺跡復而有魂。為此市委市政府先后對接中青旅、上海同濟大學設計院等國內業務水平一流的策劃、設計單位,并邀請國家文物局領導和知名大學教授前來,反復查考史料,深入實地考察,多次研討項目,最終確定了既優且佳的設計方案。
作為首批開工修復的項目,城墻將按照明代記載的高度、寬度進行修復,城門樓分為上下二層,面闊三間,歇山頂式;內城河將在清淤、截污的基礎上,實施駁岸景觀改造。后續工程還將把突破口、釣魚臺、月牙池等歷史遺跡,鑲嵌在以城墻、城河為紐帶的“回”字形景觀廊道里,融文化展示、生態修復和休閑娛樂于一體,讓現代城市文明與古老歷史風情有機融合、交相輝映。
“回”城鄧州,實含兩個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指按照“回”字形狀修復起來的城墻城河;其二也是期盼鄧州在外的游子早日回到家鄉,共繪美好未來:我們站在“回”城鄧州的路口,等您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