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近日,今日鄧州與市殘聯相關負責人一道來到夢蝶兒內衣廠三車間,采訪該車間負責人張川川,探尋他在鄉村振興路上的逐夢歷程。
1986年的張川川出生于白牛鎮栗扒村,2002年南下打工,2014年來文渠鎮從事內衣加工。從白手起家,奮斗到今天的年產值接近百萬元,張川川用不懈的努力譜寫了一曲身殘志堅的奮進之歌。
2002年,剛滿16歲的張川川南下廣東打工,他身殘志堅,不卑不怯,進入到服裝廠后,憑著“吃得苦中苦,學得技中技”的信念,在服裝加工行業練就了一身好本領:從剪裁到縫紉,“環環”精通,從縫紉機到穿口機,“機機”熟練,為他開拓自己的事業,打下了牢固根基。
“自己啥都會,各環節都清楚,何不自己闖一闖,試一試呢?”2014年張川川在文渠鎮創辦內衣廠。萬事開頭難,一開始創業就遇到非常多的困難。最初廠里只有5個人,而且資金短缺,競爭激烈,這些創業路上的絆腳石曾經讓張川川一籌莫展。但隨后,在市、鎮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他的內衣加工廠實現了規?;a。如今,車間生產工人保持在30到40人,外包加工戶(加工點)20戶左右,就業人員大部分為留守婦女,還包括兩名殘疾人。
加工廠達到一定規模后,他廣招留守人員和殘障人士,為四鄉八鄰創造就業機會。平日里,他把員工當成親人,誰家家里有啥困難,只要力所能及他一定傾力相助。有員工家里需要用車,他從不猶豫;有員工因病住院急需用錢,他直接把錢送到醫院……
疫情期間,他慷慨解囊,支援老家疫情防控。失散多年的三叔回來罹患糖尿病,因單身無人照顧,生活不能自理,他毅然擔起侄子的責任,安排三叔住院并長期照料……
“張川川在這里開廠以來,我就在這干了,老板心腸好,也平易近人,平時工人有啥事一說就熱心幫忙,他自己開車拉上工人把該辦的事都給辦了,反正和老板早晚有啥話說啥話,開心得跟兄弟姐妹一樣。”夢蝶兒內衣廠三車間工人翁玉枝介紹。
在這里,張川川不僅像親人一樣對待工人們,而且盡可能給予工人優厚的工資,高的每月能拿4000元,大家在家門口就能輕松就業,農活、家務不耽誤還增加了收入,為周邊村民帶來很大的便利。車間所屬的夢蝶兒內衣廠,也先后被市婦聯命名為“巧媳婦工程示范企業”,被省婦聯命名為“巧媳婦創業就業工程示范基地”。
對于自己的未來,張川川已經有了明確的計劃:在鞏固、擴大現有生產車間的基礎上,在老家白牛鎮新建一家加工廠;積極提升工廠的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擴大生產規模,安置更多的有勞動能力的農村留守人員和殘疾人,帶領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同心奔小康,為鄉村振興貢獻一己之力!
“有夢想才有期盼,有夢想才會去奮斗,而我的夢想就是讓家鄉變得更美好,更出彩!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我一步一個腳印努力。下一步我將繼續努力擴大內衣的生產規模,為殘疾人和當地留守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張川川擲地有聲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