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充分展示我市建黨百年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本報今起推出建黨百年鄧州市工作巡禮——“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專版,陸續刊發農業、工業、城建、教育、鄉村振興、民生、黨建等七個方面的內容,激勵動員全市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進一步開拓奮進、攻堅克難,為奮力譜寫鄧州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不懈奮斗,為建黨百年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2020年以來,我市十林鎮習營村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龍堰鄉刁河店村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成功創建了黃志牧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林扒鎮通威稻漁綜合種養被評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農業農村局被省農業農村廳評為“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工作先進單位”……
鄧州,古稱“穰”,位于豫西南,有“三省雄關”之稱,亦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稱??側丝?85萬,其中農業人口104萬,耕地面積250余萬畝,是全國農業大縣、全國超級產糧大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也是全省第一批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示范縣(市)。
2020年,鄧州夏糧種植面積220萬畝,總產量超過20.47億斤(比2019年增900萬斤),繼續保持增收勢頭。畜牧業產值52.2億元,農業總產值162.5億元,農業增加值93.0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全市農產品加工形成面粉加工、食品加工、醬類加工、油料加工和黃酒加工五大業類。鄧州年產小麥面粉240萬噸,6大系列19個品種醬品300余噸,麥米薯類食品60多個品種,加工大豆350萬噸,菜籽、花生、芝麻油類10多萬噸20多個品種,黃酒6000余噸,常年源源不斷銷往國內外。
“改革開放以來,鄧州農業從原始耕種走向產業經營,從食不果腹到即將走向全面小康。鄧州農業走出了一條從‘靠天吃飯’到良種良法配套,從‘人扛牛拉’到基本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從‘大水、大肥、大藥’的粗放生產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不平凡之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實現了轉型升級的歷史跨越。”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征說。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
“今年小麥長勢比往年要好,雖然發生了一些病蟲害,由于防治及時,收成不比往年差。”5月25日,在羅莊鎮任崗村村民武安田家的麥田里,一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正往來穿梭,收割小麥??粗鴱氖崭顧C漏斗里流瀉出黃澄澄、金燦燦的飽滿麥粒,武安田笑得合不攏嘴。
作為農業大市,我市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最大程度激發農民群眾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經濟穩步發展。
我市通過推行農業全程化服務示范、綠色高產高效示范,信息進村入戶示范、全國農村土地抵押貸款探索示范,“兩區”示范等運作,大力創建“國家級產權制度改革示范縣”“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縣”“農業全程化服務示范縣”“綠色高產高效(花生)示范縣”“農業信息進村入戶示范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示范縣”“農村土地抵押探索示范縣”和“兩區”劃定示范縣。
對27個村開展花生作物高產優質新品種選育,良種引進與大面積示范推廣應用。全市劃定糧產功能區180萬畝,重要農產品保護區15萬畝,其中小麥180萬畝、玉米70萬畝、玉米小麥重疊70萬畝、大豆15萬畝、大豆小麥重疊15萬畝,“兩區”劃定工作居河南省直管縣第一,為確保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幾年,隨著國家加大農民購買農機補貼力度,我市農機裝備結構顯著改善,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耕地靠牛”已成為歷史。截至目前,全市拖拉機擁有量9.9萬臺,聯合收割機4459臺。全市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的機收、機播水平均達90%以上。
農民收入持續增高
6月25日,今日鄧州在孟樓鎮源盛園種植有限公司紅高粱種植大田看到,1米多深的高粱長勢喜人,微風吹過,蕩起一層綠油油的波浪。
2016年,我市率先在孟樓鎮實施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取得了成功。2018年以來,我市利用孟樓鎮成功經驗,先后在十林、張村、林扒、小楊營、構林等鄉鎮推行土地“流轉—整理—再流轉”的“三權分置”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小楊營鎮東樓村興華農業種植合作社,剛剛播種不久的黑花生已經露出了嫩芽。“今年我種了20畝地的黑花生,根據當前行情,總收入大概在70000多元。”合作社社員張相亭說,“這些年,國家的農業政策放得越來越開,只要勤勞肯干,致富奔小康不是夢。”
今日鄧州了解到,2018年以來,小楊營鎮把“三權分置”流轉出來的30000余畝土地,分別租賃給了河南黃志牧業集團和鄧州新榮冠酒業,以及一些種植大戶進行規模經營。
如今,擺脫了種地束縛的鄧州農民,紛紛走進我市“遍地開花”的帶貧車間,每月平均都能拿到2000多元的收入,過上了“半農半工”的新生活。
“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今年,我們將以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攻方向,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深化農村改革,推進科技創新,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使農民收入實現可持續增長,農村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穩中有新的發展局面。”李征說。
近年來,我市嚴守耕地保護紅線,促進農業產業健康發展。上級下達我市耕地任務面積252.66萬畝,基本農田任務面積217.4萬畝,我市實際耕地保有量253.14萬畝,基本農田217.43萬畝,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
2020年9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等7部委聯合發文,公布第二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名單,全國共有100家示范園進入名單,河省僅有5家示范園上榜。鄧州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名列其中。
今日鄧州在十林鎮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驗區獼猴桃產業基地看到,工人們正在獼猴桃架下打理枝葉。該基地目前種植1800畝獼猴桃,去年已有800畝掛果,累計帶動當地群眾60戶就業,每年為193戶群眾每戶分紅2500元。
2017年以來,我市規劃在文渠、張村、十林3鎮,建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總面積255.6平方公里,耕地23.8萬畝,制定發展項目85個,涉及村鎮建設、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充分利用區域自然生態、田園風光、鄉村文化等資源稟賦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融合,大力實施環境整治、景觀打造、文化挖掘、基礎建設等工程。
農業結構不斷優化
“我們專門請專家實地測產,今年畝產與去年持平,保持在350公斤,在前期氣溫低、雨水大和病蟲害嚴重的情況下,能達到這樣的產量,也算是豐產了。”6月5日,在國家雜交小麥(鄧州)產業化基地,基地制種負責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小麥中心助理研究員高建剛介紹。
2018以來,我市搶抓與北京市西城區對口協作的良好機遇,與北京農林科學院合作建立集科研、研發、育種為一體的雜交小麥研發中心,指導引領發展雜交種麥基地,目前已達5000余畝。以“院縣共建”為平臺,實行“首席專家+技術指導員+示范戶+幅射戶”的運作模式,在全市鄉鎮、村大力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發展院縣合作示范基地,目前已達12個。
近年來,我市以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引領,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強化農業生產環境保護和農產品質量監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目前,在省農產品質量例行監測中,我市水果、蔬菜等農產品檢測合格率達99%;小麥、玉米、花生、蔬菜、水果等主要糧經作物綠色防控面積達180萬畝次,綠色防控覆蓋率達4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65萬畝次,化學農藥使用量較去年同期減少2%。
此外,通過開展小麥、玉米等傳統糧油作物的高產創建,科學集成應用節水灌溉、窄行精準勻播、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農業實用技術,全市試驗、示范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新品種新技術123個(項)。組建了河南省抗病耐熱小麥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各鄉鎮建立了20萬畝的農作物繁育基地,自選、自育、自繁推廣鄧州自己的優良品種9個,年產農作物種子3000萬公斤以上。
通過調整優化農產品結構,重點推進優質花生、優質林果、優質蔬菜和涉水農產品等特色產業化。使全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目前達到340萬畝,其中小麥220萬畝,玉米80萬畝,小雜糧15萬畝,其它25萬畝;發展(高油酸)花生等達到115萬畝,建成高產示范方20個;發展(壽桃、冬桃、黃金梨、草莓、葡萄、獼猴桃等)優質林果達到10萬畝;發展(山藥、南瓜、苔菜、油用牡丹等)優質蔬菜、露地蔬菜65萬畝;發展水稻、水產養殖和稻漁(蝦)混養共作達到12萬畝,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業高質量經營升級發展。
“我們在堅持自繁自育的基礎上,積極示范推廣適合本地氣候特點的優良品種。示范試種小麥、玉米、芝麻、黃豆、花生等新品種79個。在實驗中,篩選出先麥8號、先麥10號、西農979、鄭單958等一批產量高、品種優、抗逆性強的品種在我市推廣應用,良種覆蓋率達80%以上。與北京農林科學院合作的雜交小麥產業化基地項目順利實施,已播種雜交小麥8000畝。”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冀洪策說。
農業基礎明顯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加快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牢牢穩住“三農”基本盤,夯實“全國超級產糧大縣河南省糧食核心區主產區”的重要基礎,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通過持續實施農業供給側改革項目和措施,推進了產業化農業、品牌農業、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增多擴大做強。
近年來,我市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中,通過強力推進“三農”經濟結構、經營方式轉型升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意見,從產業布局、土地流轉、市場主體培育,品牌建設,資金保障,考核獎懲等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發展政策體系。
充分利用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積極探索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方式,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集約、規模經營發展特色產業,先后共有12家新型經營主體辦理了抵押貸款,總額度已達2.9億元;成功創建了國家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十林鎮國家農業產業強鎮,投資陸續將達到2.5億元。此外,市財政每年拿出1500余萬元鼓勵發展涉水農業,政府協調農商銀行、農業銀行搭建起融資平臺,為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扶供信貸支持。
與此同時,我市依靠北京、河南的有關知名院士指導,在我市合作成立動物重點實驗室、水產養殖院士工作站,引領帶動發展高質量特色產業。實行涉水農業經營模式創新,逐步實現境內主要河道與丹江水的相互聯補充,在全市22個鄉鎮種植水稻及發展稻漁、稻蝦混養、高效漁業目前達到5.5萬畝,通過招商引資引入四川通威集團投資1億多元,發展萬畝稻蝦共作生態基地。
2020年8月,我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堅定不移地按照我市“一抓三突破”工作部署,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為落腳點,著力優化產品產業結構,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切實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穩則天下安。我市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布局,努力形成鄧州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迸發,城鎮鄉村共同繁榮、城鄉居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以優質小麥、花生、草畜、林果為重點,統籌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不斷提升鄧州糧、油、菜、畜四大基礎主業,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副市長劉新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