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330萬畝,總產量28億斤,14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完成
◆肉蛋奶、果蔬茶品種豐富,“米袋子”“菜籃子”供應充裕
◆農業科技貢獻率68%
◆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1%
◆家庭農場673家,農民合作社達到3906家
◆2020年7月,龍堰鄉刁河店村被農業農村部評為鄉村治理示范村
◆2020年8月,十林鎮習營村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92%
◆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運處體系覆蓋率達到100%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目標任務基本完成
◆2020年底,全市現行標準下8.37萬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107個貧困村全部摘帽
◆產業扶貧覆蓋100%貧困戶,外出務工脫貧勞動力21120人
◆貧困村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33個
朋友,你理想中的鄉村振興圖景是什么樣的?當鄧習鄉村畫廊的油菜花傾灑芬芳,當智慧農業的瓜果和蔬菜被端上餐桌,當韓營村的滑道在山間架起彩虹,尤其是當脫貧戶的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鄉間原來泥濘的村道,變成寬闊的水泥路,土墻灰瓦的民居被一棟棟小樓所取代,農村的城鎮化正穩步推進。這就是你看得見摸得著的鄉村振興。
依照黨中央的總體部署,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目標是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共十九大又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逐夢前行,在廣袤的大地上乘風破浪,交出精彩答卷。鄧州特色農業正從自給自足向參與現代市場經濟轉變、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從“抱雞趕集”向現代商貿物流轉變。如今的穰原大地,產業生機勃發、農民安居樂業、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一幅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正在廣大鄉村鋪展開來。
農業底色越來越亮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一轉天地寬。過去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指導下,農業部門堅持規劃引領,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傳統農業種植結構得到有效調整,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在脫貧攻堅工作的助推下,特色產業遍地開花,以重點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產業規模,提高延伸產業層次,形成輻射和重點扶持鄉村特色支柱產業,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帶動脫貧人口穩定增收,已經成為全市農業產業發展的底色。
“同樣的一塊地,把種植傳統農作物改為種植獼猴桃,經濟效益大翻轉。不說畝均產值,單就平時的田間管理,就讓在此務工的農民,增加了不少收入。”曾經作為我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的負責人李義感觸頗深,“依托十林、張村、文渠、九龍等鄉鎮的農業綜合改革試點創建,對過去實施的產業扶持政策,優化調整后,26個鄉鎮(街、區)都有了1個以上的特色支柱產業。”
“十三五”期間,全市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優勢產業體系不斷壯大,農業規?;a業化水平穩步提升,“綠色食品”品牌初見成效,科技支撐不斷強化。至目前,已有49家企業的186個產品符合省級政策認定,正在積極組織產品認定上報資料。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著力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功創建了黃志牧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十林鎮農業產業強鎮規劃。2020年7月22日,全省秋糧中后期管理現場觀摩暨技術培訓會在我市召開;2020年8月14日,鄧州在省農業農村廳召開的全省農業農村系統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上作了典型發言;農業安全生產工作經驗做法,在省農業農村廳安全生產工作簡報印發交流;“小麥綠色高效生產技術創新集成研發與應用”獲省政府二等獎;市農業農村局被省農業農村廳評為“2020年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工作先進單位”;林扒鎮通威稻漁綜合種養被評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
農民收入越來越多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對陶營鎮盧崗村的脫貧戶盧勝旺而言,如今不僅生活富裕了,他還作為脫貧代表,參加了人社部舉辦的人社扶貧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優秀成果宣傳活動,接受人社部領導頒發的證書,并作了脫貧經驗宣講。
“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過上了幸福生活。今后,我要盡自己所能,將生態園做大做強,帶動更多鄉親致富奔小康。”這是盧勝旺的肺腑之言。
從一貧如洗,到現在的規?;B殖雞、鴨和蓮蝦,農產品都有企業收購,綠色食品正逐漸成為盧勝旺的“綠色提款機”。
九龍鎮姚營村東頭組的李桂芳,過去由于家庭原因,窮困潦倒,在市、鎮、村的引導下,種植了11畝地的冬桃,又養殖了龍蝦,在扶貧政策的扶持中,靠自己的雙手,他光榮摘掉“貧困帽”,走上了致富路。
“十三五”期間,隨著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一顆顆散落在農村的冬桃、黃金梨等農產品,伴隨著農村產業革命的深入,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一處處特色種植紛紛亮相,一批批“綠色食品”項目有序推進,一個個“盧勝旺”“李桂芳”,因為思路的轉變,正闊步走在全面小康的路上。
個體的發展只是全市8.37萬脫貧戶的一個縮影,真正助力農民增收的是673家家庭農場、3906個農民合作社和新型的經營主體,這些社會組織,取長補短,抱團發展,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市委市政府把鄉村振興作為“一把手工程”組織實施,變“規劃圖”為“施工圖”,注重謀劃先行,靶向投入,構建“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資金整合投入機制,化“零錢”為“整錢”,統籌使用各級“三農”資金、高標準推進“三農”領域各項重點工作。截至目前,“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涵蓋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等內容,鄉村振興智慧化、數字化正一步一個腳印,按照糧食穩產、有序保供、品牌創建、風險防控、鄉村建設、產業發展、產品提升的目標順利推進,農民收入實現逐年遞增。
鄉村發展越來越靚
亮點始于打造,鄉村正在變身。杏山旅游管理區作為我市唯一的一個山區鄉鎮,韓營村從種植柑橘入手,引入旅游開發企業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帶動了特色產業,產業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村容村貌天翻地覆。如今,村里的公廁,從讓人望而卻步的旱廁,改造成景觀廁所,成為網紅打卡點。
我市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產業振興促轉型、人才振興提素質、文化振興樹新風、生態振興抓示范、組織振興強堡壘,初步探索形成了韓營村“特色旅游”、習營村“美麗休閑”、刁河店村“治理示范”、大丁村“城郊融合”等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經驗和做法,實現了鄉村振興戰略良好開局,一幅幅“有產業、有顏值、有鄉愁、有秩序、有活力、有福祉”的鄉村振興圖景,在穰原大地上展示出無限活力。
“隨著市委市政府‘一抓三突破’和‘三線三區’建設思路的落地實施,統籌抓好農業農村各項工作,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市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態勢持續向好,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征說。
四個農業功能區建設正加快推進,東南部發展高效種養循環農業,重點圍繞集種養加工、農事體驗、產品展銷、電子商務于一體的黃志農事體驗公園,打造現代農業的集中展示區、鄉村振興示范區;東北部發展高效糧油種植,圍繞花生、芝麻、油菜、紅薯、小雜糧等種植加工,形成集種、養、加為一體的高效糧油種植區;西南部發展水生態產業,主要發展稻蝦混養、水產養殖、冷鏈物流、加工、倉儲等,拉長產業鏈,完善供應鏈;西北部發展三產融合,圍繞中藥材、獼猴桃、生豬養殖與屠宰等,形成以盛達農業產業園、習營美麗休閑鄉村為核心的一二三產業先導區。
“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在全市501個村建設益農信息社站(點)501個,占全市行政村數量的80%。益農信息社自運營以來,累計開展公益服務2230余人次,便民服務11630余人次,開展各類農民信息化培訓9913人次。”市鄉村振興局局長程曉介紹。
“四美鄉村”創建有序推進。成功創建18個“千萬工程”示范村,重點對鄧習線文渠鎮程家莊、九龍鎮西亭村、張村鎮楊場村、十林鎮景營村等4個示范村和杏山旅游管理區的韓營旅游小鎮創建進行指導協調,借助各村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美麗宜居鄉村。通過鄧習線示范村、道路景觀和兩側農業觀光帶建設,串聯沿線鄉村,融匯周邊鄉景,提升沿線農村人居環境面貌,打造美麗鄉村畫廊旅游線路。重點挖掘韓營村自然美景和渠首會戰精神,通過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和引丹會戰博物館建設,提升村莊品味。
推進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規?;?、產業化,全市農村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3%以上。開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集中整治工作,督促相關單位和養殖從業者履行主體責任,配合環保部門嚴格落實“三同時”規定,實現養殖場監管的全覆蓋。至目前,全市現有的316家規模養殖場,843家規下養殖場(戶)全部完成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配套建設,設施配套率100%,資源化利用率達92%以上。
采訪感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時代的呼喚,發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
經過全市人民不懈努力,我市按照要求實現了全面高質量脫貧攻堅目標,補齊了全面小康“三農”短板,健全了鄉村治理工作體系,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
正如副市長劉新明所言:“我市作為一個農業大市,由于歷史的原因,農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較少,加之產業鏈條短缺,抓好農業穩產保供和農民增收,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突破,全面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
取得的成績和獲得的榮譽,就像一面鏡子,鐫刻在光榮墻上,時刻提醒著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我們堅信,只要緊跟市委市政府的步伐,切實解決群眾的所需所盼,苦干實干加油干,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補齊農村短板,必將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添磚加瓦,再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