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中國共產黨鄧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工作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是決定丹江口庫區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成敗的‘關鍵五年’,既是百年難遇的‘黃金五年’,又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報告對今后五年的發展作出了謀劃和部署,為我們擘畫了建設丹江口庫區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美好藍圖,鼓舞人心,催人奮進。”9月9日,市委黨校高級講師郭來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報告立足我市市情,緊緊抓住社會主要矛盾,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分析了鄧州未來五年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就我市面臨的機遇,郭來彥從政策疊加優勢、資源稟賦優勢、黨員干部“精氣神”三個方面進行了解讀。
一是政策疊加優勢。“鄧州是傳統的農業大市,這是我們的最大優勢,也是手中的王牌,‘國家級產糧大縣’的稱號帶給我們很多惠農政策,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支持了農業現代化發展,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郭來彥說,我市擁有省直管縣、省縣域治理“三起來”示范縣、省鄉村振興示范縣的桂冠在手,在此基礎上,要用好用活“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這把金鑰匙,充分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全面發力鄉村振興。還要利用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國家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區契機,先行先試,以“時不我待,功成有我”的決心投入到制度創新之中,真正肩負起“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的使命擔當,推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而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資源稟賦優勢。我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人輩出,有185萬人口,253萬畝耕地,每年6億立方米丹江水資源,農業基礎能力排名全省第一。特別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力推進“一抓三突破”,樹牢工業立市理念,堅持以工帶農,創優營商環境,一大批成長型大項目相繼落地;同步推進古城復興、新區建設,基礎設施逐步改善,中心城市建設有序推進,正加速實現從縣城到城市,從城市到中心城市的“兩次飛躍”;堅持教育突破一馬當先,制定為教育為教師辦實事十六條,建學校、增學位、補教師、提質量,順利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國家評估驗收,中考高分段居南陽各縣市區首位,2019年以來,高考一本進線人數增幅居南陽各縣市區第一名……
三是黨員干部“精氣神”。雷鋒精神中的釘子精神,引丹精神中的擔當精神,憂樂精神中的奉獻精神,探索“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的創新精神,形成新時代鄧州的“四種精神”,這“四種精神”已經融入鄧州黨員干部的血脈和基因里,激勵著鄧州人民攻堅克難、勇往直前;還有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調研南陽時的重要講話精振奮著黨員干部的心靈,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一盤棋,凝聚起推動鄧州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同時,報告也提出了鄧州面臨的挑戰。“雖然我們文化底蘊豐厚,農業基礎一流,但立足市情看,工業是最大的短板,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主要表現。”郭來彥告訴今日鄧州,我市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經濟發展速度不快。在省社科院《2020年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質量評價報告》中,我市位居河南104個縣(市)第20位;結構不佳,二產占比僅為28.4%。二是經濟發展質量不優。產業附加值不夠大,產業鏈不夠長,一些區域品牌產業如黃酒、粉條、小磨油等,“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多數產業仍停留于淺加工階段,精深加工等賺大錢的產業鏈白白讓給了別人;工業瓶頸亟待突破,汽車及零部件、服裝紡織這些經濟發展基本盤沒有做大做強;三產融合剛剛破題,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不足。三是基礎設施欠賬較多,教育醫療等民生還有短板。比如,我市已經建成湍南、湍北兩所高中,高中學位緊缺問題有所緩解,但學位仍不能滿足廣大群眾需求,優質生源流失問題有待解決。四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安全生產和社會治理任務十分艱巨。五是黨員干部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工作作風仍有差距,全面治黨任重而道遠。
“總之,既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勇爭先,也要清醒認識我們面臨的挑戰,不負重托,奮勇向前開新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書寫出鄧州的新篇章。”采訪結束時,郭來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