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這座卓然挺立的‘鄧南縣成立遺址’紀念碑上銘記著在鄧縣境內第一個公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鄧(南)縣縣委、縣愛國民主政府和軍事指揮部成立的光輝事跡……”近日,在劉集鎮厚橋村小學院內的“鄧南縣成立遺址”紀念碑前,劉集鎮全體黨員干部正在該鎮黨委書記郭松的帶領下,進行“走近革命遺址,傳承紅色精神”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活動。
鄧南縣為何在此成立?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櫛風沐雨 開辟新天
據史料記載,1947年12月23日,中共桐柏區第三地委、專署和軍分區宣布成立中共鄧縣縣委、縣愛國民主政府和軍事指揮部,任命林曉為鄧縣縣委書記兼指揮部政委。
次日,林曉帶領22名黨政干部和八十五團三營七連的95名指戰員,到達厚橋村,創立革命根據地并正式成立中共鄧縣縣委。后為強化鄧州其他地區的領導,又先后成立鄧北縣委和鄧西縣委,為加以區別,稱此為鄧南縣委。
“1947年底,鄧南縣委在劉集鎮厚橋村成立,受地主惡霸欺負的我父親終于看到了希望,他就跟著林曉書記干革命……”已故退休干部焦功題的女婿劉煌介紹,焦功題曾是鄧南縣委劉集區下屬焦坡小區的文書。據劉煌說,在林曉、江風的帶領下,鄧南縣黨政干部和武裝人員,積極組建貧農組,發展民兵隊伍。兩個月時間,將鄧南縣政權擴大到北至姚李營、南到魏集、東到劉集、西至光化的近50個自然村。并廣泛宣傳共產黨的土改政策,組織動員群眾,恢復和發展生產,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
“林曉在厚橋村時,就在我們家住。”厚橋村村民張蘭仙向今日鄧州講述了她至今難以忘懷的情形:“當時林曉和干部們一起,白天幫貧窮百姓干地里活,晚上挨家挨戶拉家常,噓寒問暖,講了什么是‘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
經過土改,貧下中農都分了土地、房屋、農具、牲畜,群眾看著昔日被惡霸占有的土地回到勞動人民手中,無不歡欣鼓舞,為解放鄧縣城戰役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重溫這段艱苦卓絕的斗爭,不難發現,即便是在全國革命形勢向好的情況下,由于敵人的瘋狂反撲,作為鄧縣首個公開的中共領導的人民政權,鄧南縣委卻經歷著黎明前的至暗。
第一次解放鄧縣戰役后,解放軍為避免敵機轟炸縣城傷害群眾,主動撤離。丁大牙于1948年2月5日,殺氣騰騰地竄回鄧縣。
竄回鄧縣的丁大牙派出大量“清鄉隊”和暗殺人到處進行破壞活動,他們先后殺害了汲灘小區區長金光志,四區區長丁世武,劉集區郭孟銀的母親,就連郭孟銀兩個多月的女兒,也被他們殘忍殺害。一時間,鄧縣上空陰云籠罩,人民重陷血雨腥風中。
在此緊要關頭,鄧南縣領導干部一起,冒著被敵人暗殺的危險,奔走呼號,宣傳共產黨的政策,組織群眾進行反抗。
1948年5月2日,第二次解放鄧縣戰役發動。鄧北縣和鄧南縣領導帶領區武裝和千余副擔架及大量柴草糧秣,冒雨支援前線。
劉煌告訴今日鄧州,在這次戰役中,焦坡小區群眾傾力支持前線,支援擔架40副,糧食4萬斤。
在前線,解放軍戰士們不顧敵人猛烈炮火的攻擊,屢次奮勇攻城。1949年3月中旬,鄧西、鄧南、鄧北完成合并。
鑄魂育人 薪火永續
“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好好學習,好好鍛煉,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力量! ”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厚橋小學的少先隊員們,在遺址碑前莊嚴宣誓,胸前鮮艷的紅領巾與紅色遺址碑交相輝映。
70年過去了,鄧南縣縣委已成為厚橋小學,當年的革命烽煙已被瑯瑯書聲取代?,F在,厚橋小學已成為鄧南縣紅色文化特色學校。每周,學校都會通過國旗下講話、班會、黑板報等形式,組織學生學習鄧南縣建立的革命歷史,感受革命先輩不畏艱苦、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
“我們每年都會組織師生到這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劉集鎮中心校校長姚瑞鵬介紹,在鄧南縣革命精神的激勵、滋養下,劉集鎮朝氣蓬勃的學子們,奮發圖強,在先輩們為革命理想戰斗過的地方,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
豐碑巍然 接續奮斗
在時空輪替里,紅色基因的傳承,化成厚橋人團結互助奮斗的鏗鏘足音,讓鄧南縣的革命精神在接續中巍然屹立。
近年來,在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厚橋村這片紅色的熱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投資215萬元對道路、路燈進行改造升級;大棚蔬菜新添200余畝;美化坑塘20余畝;全市廁所革命現場會于4月22日在該村岳營召開。
“現在,正在實施標準良田建設,計劃種植血參、艾葉、辣椒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中藥材和蔬菜。增強鄉村振興的產業動力,帶動群眾致富增收。”厚橋村負責人張清海說。
如今,該村3650畝農田全部進行了高效整治,其中1700畝于去年納入高標準良田改造。4個農業合作社種植耕地近千畝;小型加工廠2個,帶動本村50余戶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