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蕓蕓眾生構成了時代的洪流,時代又推動著人的成長和發展。醫圣故里——文渠鎮屈店村的鄉村中醫耿相合的成長歷程,正是一代基層中醫藥人成長的一個縮影。透過他的成長史我們看到了基層中醫藥的發展變化,從而增強發展中醫藥事業的信心。
認識中醫
鄧州古有“醫圣”張仲景,今有“國醫大師”唐祖宣,是一片中醫藥的圣地,中醫藥對鄧州人的熏陶是從幼兒就開始。1959年,5歲的耿相合得了重感冒,他母親和大伯用大簸籮把他抬到文渠街找大夫看病,大夫熬中藥給他灌下,經過一周治療,身體慢慢恢復,中醫救了他的命,直到現在他還記憶猶新。
1966年上小學三年級的耿相合得了結膜炎(俗稱“紅眼病”),醫生給他注射青霉素,打針疼得厲害,尤其是做皮試的時候,更是痛不可忍,讓幼小的他從此對西醫有了畏懼。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中醫大夫及父母和長輩們不斷地用中草藥為他們治病、防病的過程中使他對中醫藥有了更深的認識,可以說是中醫藥伴隨著他的健康成長。
為了預防感冒,家里長輩們會用黃花苗根、葦子根、茅草根熬“三根茶”給他喝??人粤?,母親用蛤蟆皮炒雞蛋來防治。春秋末,媽媽總是用“春捂秋凍”來決定他們衣服的增減;割草時鐮刀傷了手腳,大人們告訴他地里的刺角芽,溝里的毛辣子,路上的“干土面”都是止血的“好藥”……神奇的中醫藥對年少的耿相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長大學中醫的想法也在他心里瘋長。
學習中醫
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提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強調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到農村,解決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1969年,國家實施了“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提倡半農半醫的赤腳醫生。1974年,鄧縣人民政府積極響應號召,成立了“鄧縣赤腳醫生學校”(1977年更名“鄧縣衛生學校”),20歲的耿相合因熱愛中醫,干活積極,被大隊選派去學習中醫,在學校他如饑似渴地學習中醫藥知識。
記得有個星期天,一個要好的同學帶他到鄧縣中醫院,跟老中醫王惠五學習,王惠五是鄧縣中醫院的前身鄧縣中醫聯合診所的創始者,王惠五仁心仁術,來找他看病的患者很多。他見王惠五只用三指號脈,號完脈后直接報病論,病人再稍加補充,即可開藥,且無紕漏,不用檢查不用問,令他十分佩服,也堅定了他學好中醫的信心和決心。
從事中醫
1976年畢業后,他回到大隊衛生所成為一名每月工資三元,每天工分十分的赤腳醫生,開始了用中醫藥為村民治病的生涯。1977年,上級要求大隊衛生所開展“一根針,一把草”為群眾治病活動。耿相合和所長宋寶發一起,帶領從大隊選拔的9名村民拉著架子車,深入武當山,開展實地采藥工作。
一個月的時間,他們不但采集到大量的中醫藥,也認識了許多原來不熟悉的中草藥。1985年至1989年,他又自費上了光明中醫函授大學,通過函授又系統學習了四年中醫理論知識,中醫臨床水平又有了明顯的提升,他成了“鄉村名醫”
1991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不斷深入,村級集體經濟越來越被削弱,在此工作了15年的村衛生所解散了。他在家自己開了一段時間診所后,又隨著打工的熱潮,經人介紹,1995年來到大連一家藥店坐診,為當地群眾治了不少疑難雜癥。
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兒子也從事中醫藥行業,在南陽醫圣祠附近做中藥材批發生意,也算傳承了中醫藥事業。2011年,他從大連回來到兒子藥店坐診,用中醫幫人診病。他時常對兒子講中西醫的各自優勢,叮囑他一定要把老祖先傳下來的中醫藥繼承下去,積德行善做個有用的人。
傳播中醫
2013年,國家下發了“完善鄉村醫生養老政策提高鄉村醫生待遇的通知”,2017年,按政策他享受了養老待遇,從南陽回到文渠老家,他參加了我市舉辦的1至3屆“仲景經方運用國際論壇”“中醫世家”認定、中醫師承大典和中醫藥法宣傳等活動,又一次激發他學習、宣傳、使用中醫藥知識的積極性。他先在自己的責任田里種了幾畝玄胡、半夏、白術等中藥材,引導、幫助、指導村民種植中藥材發家致富。
2018年,他又到市中醫藥管理局,報名備案了“中醫醫術確有專長考核”。前不久,在“2021年鄧州市第三期中醫適宜技術培訓班”上,精神矍鑠的耿相合與今日鄧州相遇。“我今年快70歲了,在農村生活工作了一輩子,對中醫藥的簡、便、廉、驗、安全的特色優勢,在村民的健康發揮重要作用體會很深,現在國家重視發展中醫藥,中醫藥的發展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在有生之年,我一定要發揮余熱,宣傳、發展好中醫藥,讓醫圣故里再展輝煌。”他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