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能否在更寬廣的層面被高度關注,涉及到的條件很多,既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文化的、精神的。關注度的高低,體現著當地政府宣傳推廣的力度,也體現著市民的參與度。
近年來,如果你曾到過鄧州,與人交談都能聽到鄧州人在議論當地人自己拍的電影如何好,古城修復工作怎么樣,“一抓三突破”如何如何……
過去,很多人都愛說北京人講政治,最經典的段子莫過于說北京的出租車司機,他們似乎把中國的大事小情都能講得一清二楚。在這件事上,鄧州人一點也不遜色,能把電影《突破口》說得有板有眼。鄧州民間在說,故鄉在鄧州、身在北京的將軍也在說。
2021年9月28日,由中宣部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秉德行遠影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鄧州市遠大廣電融媒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影片《突破口》,在河南省人民會堂首映,八一電影制片廠原廠長、黨委書記王曉棠,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理事長明振江,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周大新等一致認為,電影《突破口》的拍攝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充分運用好紅色資源這座“富礦”,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的見證。
10月3日,影片《突破口》在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黃金時間首播后,取得近2%的直播關注度和12.15%的市占率,穩占當日同時段收視榜首,這在鄧州影視劇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鄧州突破
電影《突破口》的名字和主題都是中共鄧州市委書記金浩親定的。“突破鄧州”“鄧州突破”,電影名字時尚大氣,最能映照歷史,激勵時代。
2019年12月1日,鄧州市文聯承擔了高鐵開通的部分宣傳任務,勞累、緊張還未散盡,第二天,影視公司創作團隊就來到鄧州,金浩書記要求這部電影要小切口、大主題,要呈現出《血戰臺兒莊》《長沙保衛戰》等電影的慘烈,《霸王別姬》《最愛》等影片的藝術靈魂,讓導演和創作團隊頗為震驚。
編劇于峰對我說:“這個活兒不好干啊!”面對一個對藝術有著獨特認知并具有大量閱片量的城市執政者,求精求上的壓力確實不小。在和電影的總顧問周大新老師交流后,我陪著編劇于峰、良羽老師,以對革命先輩的崇敬和緬懷為創作基點,以突出鄧州文化元素為根本,在鄧州大地上采風,查看地形地勢,了解風土人情,走訪查看了推進古城復興、重現古城風貌和破解城市空間制約、功能制約的“一抓三突破”資料,以期找好創作的“突破口”。
一個月后,初稿完成,金浩書記看后要求印送市領導審看修改,為保證劇本的質量,還讓文聯組織鄧州文藝專家召開劇本研討會,提出修改意見。2020年7月在北京還請全國知名編劇專家進行座談修改。劇本是一劇之本,要創作出一個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有細節、有場面的好劇本,這對編劇和鄧州來說,都是一種突破。
以《突破口》為“突破口”,重在一個“破”字,就是破局,破“己”破“人”。人老做一件事,就變成一個套路,風格固然獨特,但也失去了發展的動力。
電影《突破口》的人物形象塑造是豐滿的。片中丁叔恒這個人物,雖然是反派角色,但沒做臉譜化處理,而是通過學校演講、師生相認、主婚等橋段,將一個重視教育文化,又愚忠反共的國民黨將官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
丁叔恒的學生郭文庚,在強敵面前主動請纓,化妝進城,夜盜城防圖,舍小我顧大局,生動地闡釋了“民心就是突破口”這一主題。
鄧州信仰
戰爭是殘酷的,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前輩向死而生的頑強意志,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都源自于偉大的共產主義信仰,源自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當情感和信仰發生沖突時,哪個更重要?郭文庚與國民黨守軍將領丁叔恒是師生關系,7年未見的未婚妻又是丁的義女。當他主動請纓進城勘察被俘后,面對丁叔恒的師長溫情和未婚妻的挽留,他毅然選擇了堅守自己的信仰。
郭文庚被國民黨副官帶到丁叔恒的指揮部后,他與老師展開了一場關于信仰的論戰。郭贊揚丁“辦學校、修道路、興水利、搞聯防”的善舉仁行,也指出了其手下對老百姓的種種惡行,使丁叔恒認識到勝利的關鍵因素是民心向背。
好劇本出戲,好演員也出戲。執政者都想有好的建樹,丁叔恒這個角色塑造較為豐滿,他興學重教向學生重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本思想,心懷民族大義,積極抗擊日軍,但因信仰錯誤,“憂”錯了方向,信仰的錯誤讓他禍在自身殃及子孫,他的夫人勸他放下執念立地成佛,但覆水難收。
郭文庚清醒地選擇了一條光明之路,他與老師丁叔恒代表的是兩種力量的對決,是人民與反動統治者的角力。編劇將歷史的突破口放在兩個角色的身上展現,實為精彩看點。
鄧州血性
鄧州人有血性,外地人稱為“二火山”。這種“二火山”行為和精神,表現在精忠報國上,就是為了民族大義,不怕犧牲,刀山火海也在所不辭。數千年來,鄧州這塊熱土上涌現出許許多多這樣的人物。
典故“睢陽嚼齒”,說的是唐代名將、鄧州人張巡抵抗安祿山叛亂,城破被虜,就義前痛罵叛賊,把牙齒全嚼碎了。明初鄧州人鐵鉉為抵抗朱棣篡權,堅守濟南兩年多,幾乎要了朱棣的命,被俘后押送南京,當庭斥罵朱棣,受磔刑而死。鄧州人建雙忠祠傳承英烈精神,大門楹聯為: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東漢初年的鄧州人賈復,在對敵作戰中,被對手戳破肚皮,他把流出來的腸子在河中洗了洗又塞進肚子繼續殺敵。
當代鄧州青年孫天帥面對驕橫的韓國女老板決不下跪,昂首辭工,被稱為“不跪的人”;鄧州人武文斌在汶川抗震救災中連續奮戰35個日夜,犧牲在工作崗位上,被追授為“抗震救災英雄戰士”……
這些忠貞節烈的勇士氣節,在古穰大地熠熠生輝。影片中郭文庚置生死于度外,孤身入城,臨危不懼,智旋頑敵,神勇果決,特別是勇于同老師丁書恒直面辯論,血性可嘉。
鄧州地處擁有6000年歷史文明,血脈里奔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紅色基因。這塊人文圣地,滋潤養育了一批批仁人志士,弘揚傳承著“憂樂精神”“雷鋒精神”“擔當精神”“創新精神”的四種精神,正以“一抓三突破”為引擎,各項工作蒸蒸日上。
以電影《突破口》為“突破口”,在全市大力推廣和弘揚具有先進思想引領的文化藝術,是鄧州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更是鄧州市尋求新“突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