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以解放鄧縣為歷史背景,反映解放戰爭為題材的影片《突破口》熱映,筆者觀看后十分振奮,昂揚飄蕩的主旋律在心中久久唱響。
戰爭題材的電影場面宏大,拍攝難度相對較大,雖然戰爭題材的影片已經拍的很多,但是以一個解放縣城的戰爭歷史為背景的此類影片的拍攝還是不多見的。這不僅反映出這場戰爭的歷史地位,也反映了我市領導決策者的高屋建瓴。曾經以《小花》《桐柏英雄》而命名、以解放鄧縣為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都已播出過,如何再次展現那段歷史,對電影《突破口》創作團隊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雖然電影《突破口》講述的還是解放鄧縣的經過,但是電影更多地融入了鄧州元素,并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了真實還原,人物脈絡清晰,視角和情節都顯獨特。
電影故事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地域性,所以人物性格的刻畫和歷史再現的交織沖突也就難免增添了一定的難度。在劇本打磨上,為了還原歷史真相,讓處在歷史事件中的每個人物更鮮活,更飽滿,劇本創作團隊多次到鄧州進行實地采訪,交流,座談,走訪了解史料的老同志和老干部,奔赴突破口發生地、烈士陵園展覽館等實地考察,為搜集第一手材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劇本經過反復揣摩,反復打磨,反復推敲,直到每一個劇中人物都栩栩如生,完全避免了角色的模式化、臉譜化,這是電影最大的看點和成功之處。
劇中共產黨員郭文庚,一個曾跟著丁叔恒打過日本鬼子的人,這個角色所選的演員沒有刻意的濃眉大眼,卻有棱角,就是一個勇敢而很接地氣的足智多謀的共產黨員形象;敢愛敢恨的吳敏熙,是丁叔恒的干女兒兼學生,一心一意跟著丁叔恒,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卻對郭文庚說:“你是對的……”這種從不理解到理解的心路歷程的轉變,是符合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要求的,這種轉變是黎明前的曙光的照耀,是棄暗投明的轉變,這種主要人物的清醒轉變也讓國民黨的窮途末路昭然天下,人物的塑造鮮明地突出了電影的主旋律。
電影里人物性格的準確把握和深度挖掘,也是可圈可點的。特別是丁叔恒在指揮部面臨炮聲隆隆的緊急戰時狀態下,仍要回到學校教書育人的片段,讓當年那個停留在老百姓記憶深處兇神惡煞、面目可憎的反面形象在腦海里有了新的定義。
電影《突破口》尊重歷史,以歷史的真實場景還原歷史,這一點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讓每一位觀影人回顧歷史,珍惜歷史,我們才能從歷史的長河里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才能審時度勢,勇敢地面對未來。
為了展示鄧州厚重的歷史底蘊,鄧州歷史名人鐵鉉、張巡的雙忠祠,范公憂樂精神的花洲書院以及福勝寺塔等歷史遺跡都在電影中得到多維度展現,這種文化的根植,巧妙地宣傳了鄧州,也讓更多人了解了鄧州。為了保證影片的歷史懷舊感和真實感,很多外景都是在鄧州實地搭建的,除主演外的群演也全部選擇鄧州本地人;電影在凸顯鄧州元素、講述鄧州故事的同時,鄧州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淳樸的民風民俗都有所呈現。尤其鄧州人的積極參與拍攝,是對鄧州人的一場情感教育,這種對歷史的認知和重溫,極大地激發了每一位鄧州人的昂揚斗志和愛國家愛家鄉的情懷。如果說1947年解放鄧縣的戰爭打出了鄧州人的氣節,那么,把如今民心上的“突破口”這一深刻內涵與鄧州“四種精神”實質和“一抓三突破”工作有效融合就可以理解為和平時期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解放戰爭中解放軍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氣節將激勵鄧州185萬人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一抓三突破”的號角聲中搶抓機遇,逆流而上,直抵彼岸。
在這部電影拍攝中,既有規模宏大的戰爭場面,也有注重細節的巷戰鏡頭。“解放鄧縣”作為解放戰爭中擁有決定意義的一戰,其主戰場便是鄧縣這座小城里的一座水閘,因此,炸掉水閘,勇渡護城河也成為了該片最大的看點之一。而如何將這場戰爭盡全力還原,則成為了整個創制班底最大的挑戰。碉堡、城門,河流、水閘、炮火、機槍……鏗鏘的畫外音一直伴隨著基調灰暗的戰爭,前面的人中槍倒下,后面的人迅速補上,爆破組,浮橋組,沖啊,一聲聲命令,一排排人海,解放鄧縣的歷史畫面得以還原重現,戰爭沖突的慘烈震撼人心,觀者幸福生活得之不易的感慨由心而發。
電影的節奏感畫面感特別強,鏡頭切換比較果斷,場景的渲染較為凸顯。在吳敏熙與郭文庚結婚的那場戲里,就運用了大面積的紅色,一襲紅色旗袍的吳敏熙,不僅在裝束上預示了紅色是信念的顏色,是勝利的顏色,是幸福的顏色,而且那一抹紅,在視角上與灰暗的戰爭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不僅是細節上的準確把握,也是電影人所要表達的一種對人文情懷的莫大期待。
在影片最后的片段,丁叔恒有句臺詞:“民心才是真正的突破口!”影片屢次提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尊重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受到人民的愛戴,這條我們偉大的黨在長期實踐中所得到的永恒真理,在影片里再次得到完美的詮釋,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才能取得革命偉大勝利的主旋律再次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