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中華民族繁衍數千年的歷史,也是與疾病抗爭的歷史。我國歷史上記載的瘟疫多不勝數,《中國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記錄1840年以前就有826條記錄,其中有不少疫情對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過重要影響。
由于人口快速增長、戰亂等因素,明代是瘟疫多發期,也是瘟疫最嚴重的歷史時期,且常與旱澇、饑荒、鼠疫、霜雪、蝗災等多種災害并發。根據《明實錄》的記載,崇禎末年,就在明王朝內憂外患之時,中原大地上災害遍起,旱、蝗、水、疫等接連爆發,一場大規模的瘟疫開始席卷明王朝的大江南北。這場瘟疫發生于1633年,最早從山西開始爆發,在很短的時間內,這場瘟疫就擴散到陜西、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并進一步演變成席卷南京、浙江等地的特大瘟疫。
這場瘟疫被人稱之為“探頭瘟”,瘟疫傳染速度更快,死亡率更高。所謂“探頭瘟”又稱為探頭病,最早出自天津民眾話語,大致就是說一人若染上這種疾病,死亡率極高,還很容易傳染,導致親友不敢來吊喪,生怕一探頭吊喪就會被傳染死亡。
從古至今,防疫與治疫都離不開醫生。醫生無論在任何朝代都是在抵抗疾病的第一線,盡管明朝末年在瘟疫、旱災和兵禍席卷之下生靈涂炭,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再加上部分官員只求自保,偏遠地方的瘟疫更多只能靠社會力量來進行自我救治,而這其中地方鄉紳和醫生們建立的民間醫療組織,可謂居功至偉。他們會借助自己的財力、醫術以及人脈等資源建立民間醫療組織進行積極的救治活動,還免費為患者治療、發放藥物等。
劉仕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現夏集鎮關劉村劉氏第八世始祖,其村現位于城北20公里的夏集鎮關劉自然村。劉仕寰自明代起以醫為業,開“關劉藥鋪院”,行醫于醫圣故里,期間因戰亂時開時關間隔6代。劉仕寰醫術精湛,家境殷實,為人卻性情溫和,敦厚樸實,好義樂施。據家族后人介紹說,古代防疫無非是兩種方式,一種是逃亡,即從城市逃到鄉村;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現在仍然采用的隔離措施了。當時中原農村的村寨就是很好的隔離,大多四面環水,寨墻高筑,寨門是與外界聯系進出的通道,為了遠離戰亂和瘟疫,關劉村寨經常都是閉寨自保。
劉仕寰親歷了多次疫情,積累了豐富的材料,對傳染病有一定的理解認識。他結合自己的行醫經驗,反復觀察,推究病源,潛心研究,形成了有效治法,濟世救民。
明朝末年的大瘟疫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了,加劇了經濟和社會的崩潰,從而使得農民起義的規模進一步龐大。其中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李自成率起義軍轉戰河南,路過關劉寨,駐扎在離寨外西一里地的塚子上(現在附近居民稱它為:營盤地),義軍中出現部分士兵身患瘟疫,發熱嘔吐、腹瀉不止。李自成見寨門緊閉,即命令士兵向關劉寨內喊話說:“寨內可有大夫能治好此瘟疫?可免全寨人性命!”于是,劉氏家族的第八世祖劉仕寰將家傳秘方獻出,每百副中藥用大鍋熬成湯劑,送往寨外,并由專人試藥之后,交由全軍服用,經劉仕寰獻方救治后,義軍瘟疫逐漸消去。
李自成為了感謝劉仕寰對全軍有救命之恩,隨將自己的雌雄寶劍取出一把雌劍掛至關劉西寨宅門,不久起義軍一路輕松北上攻克北京城,推翻明王朝,留為當地佳話。直至1928年寶劍贈送給在開封訓政學院上學的劉敬剛,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充公。
劉仕寰晜孫劉翁檜(1864年—1903年),字“云霄”,他天資聰穎,行醫多年,醫道精湛,是當地頗有名望的中醫。1882年,他又重新修建了“關劉藥鋪院”,收徒程彥卿,程彥卿為解放初期南陽四大名中醫之一,系南陽專醫院中醫專家。
1903年,39歲的劉翁檜,為搶救寺后村一蛇咬傷的病人,將病人傷口切口后用嘴吸出毒血,最后他給病人處理好傷口后,自己因為蛇毒攻心不治身亡。去世后當時的清政府授予“大醫精誠”的大匾,此匾于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強行燒毀。劉翁檜去世后,由其子劉新登接管“關劉藥鋪院”,他和劉翁檜的徒弟程彥卿兩人繼續維持經營。
劉新登(1884年—1954年),他和程彥卿從業時,每年為當地百姓免費發放中藥,以防止瘟疫。直到解放后由于打土豪分田地才強行關門停業。但他不忘教育兒子劉榮軒一定要學習中醫,并把中醫技術傳授給他。
劉榮軒(1924年—1986年),十四歲以前就熟讀中醫的基礎書籍,十六歲通背傷寒論。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參加了教育工作。在工作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內經。1963年到南陽醫專進修中醫。1964年,縣衛生局和夏集人民公社為了培養中醫人才,特在梅張營村舉辦“梅張醫學班”,學制三年,也是當時唯一一所興辦的集小學、技校和醫校為一體的學校,劉榮軒擔任總校長。由于他生于中醫世家,又在南陽醫專進修學習過,所以“梅張醫學班”的主要中醫教學任務就落在了他的身上。1967年的培訓班有126名中醫學生畢業,分配在鄧州各地治病救人。1975年,他被調到夏集公社王集高中任教。當時高中第十七班是中醫班,有他負責教學中醫學,共培養出76個中醫學生,后有65個從事縣、鄉、村三級醫療工作。
1981年3月,劉榮軒從教育上正式退休回鄉后,在家鄉大隊支持下,辦起了關劉村大隊衛生培訓班。來自全縣上百名愛好中醫的有志青年,前來學醫。他用五年的時間,把畢生所學的醫學知識以熟記熟背的方式傳授給這些學生,現在這些學生許多已是城鄉醫療工作的主力軍。
劉榮軒之子劉續斌生于1964年8月,1981年之前他跟隨父親學習中醫,1984年畢業于鄧州衛校,1987年6月到北京中醫院進修心腦血管疾病的診療技術,1999年取得鄉村中醫主治醫師,2005年到河南省人民醫院學習疼痛治療技術,2007年9月至2009年7月在南陽衛校學習,2013年2月,被南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南陽市衛生局、南陽市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南陽市名中醫”稱號。2016年6 月被國醫大師唐祖宣收為弟子,現在夏集街行醫。
如今三百多年過去了,“鄧州中醫為李自成義軍治疫的故事”一直流傳到至今,并不斷激勵、影響醫圣故里中醫人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踐行“懸壺濟世為蒼生,妙手回春丹心厚載”的諾言。劉仕寰的后人也在“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中對先祖的“醫術醫德”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