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近年來,住建局認真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環境、保護水資源、提高水安全為核心,堅持問題導向,補齊突出短板,標本兼治,系統推進城區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常吉朝表示,住建局將持續助推“綠色鄧州”建設邁向更高層次。
科學編制綜合整治方案
在常吉朝看來,要想實現城區水污染的高效治理,首先要拿出一套科學的綜合整治方案。為此,自去年3月份以來住建局聯合生態環境局,選派220余名職工,對我市中心城區約25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全面排查。共排查單位、企業小區300余家、城區主次干道35條、河流、干渠8條、老舊小區22個,全面摸清了我市城區雨污水排放狀況。
針對排查出的問題,市住建局繪制我市污水管網現狀圖,將問題分門別類,實行掛圖作戰,同時委托省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南陽靈捷水利勘察設計院等高水平設計團隊根據我市水污染防治現狀制定城區污水管網完善提升改造工程方案,即通過完善沿河截污,避免污染水體、確保干線暢通,打造分流體系、填補空白區域,污水應收盡收、糾正問題小區,正本清源治理等四項措施對中心城區雨污水管網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治理。
推進截污納管 加快清淤疏浚
根據城區污水管網完善提升改造工程方案,針對我市河道排污現狀,我市累計投資1.12億元,新建改造污水管網41.5公里,對城區北砂渠、內外城河、湍河、運糧河、小草河等九條內河進行治理。“目前,北砂渠、小草河、刁北一分干、工農渠等四條河道治理項目已完工,內外城河治理項目大部分已完工,僅剩少部分管段正在施工,累計治理入河排污口350處,新建改造沿河雨污水管網35公里。待治理工作完成,城區河道排污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真正實現‘河道清潔、河岸整潔’目標。”常吉朝說。
常吉朝告訴今日鄧州,我市內城河多年未清淤,河底淤泥淤積嚴重,為解決這一問題,委托南陽靈捷水利工程勘察設計院研究制定清淤方案,總投資4499.76萬元,總清淤量約13.2萬方,項目設計將河道內的淤泥采用高壓吸污設備通過管道送入污泥壓濾系統,經過壓濾系統的處理,清水通過管道進入河道,污泥壓濾成泥餅外運。目前,已完成淤泥清理、河岸坡腳砌注、清潔土回填和鵝卵石回填,沿河碼頭、跳空平臺、河岸上部擋墻建設。
改造污水管網 做好雨污分流
為填補我市污水收集網絡短板,提升污水集中收集率,住建局累計新建迎賓大道、聚財路、南閣路、三賢路、徐西街等十一條城區主次干道污水管網35公里;新建湍北彩虹橋、鐵路橋、星光廠、新風游園污水提升泵站四座,有效解決了區域排污難題。
“為解決城區大型單位、小區內部雨污混流、外部對接市政管網錯誤等問題,投資500余萬元,對黨校、網通公司、同華國際、皇馬國際、一高中等20余家單位、小區實施雨污分流改造,確保內部管網雨污分流,外部正確對接。針對北沙渠沿岸管網雨污不分流問題,再次組織人員開展排查,發現北沙渠沿岸有一些大型單位、小區污水錯接進入雨水管網,最終匯入北沙渠,目前已完成治理。”常吉朝表示。
提升污水處理能效 提高再生水利用
“為進一步提升我市污水處理能效和再生水利用率,去年以來,建設北沙渠臨時污水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3000噸,目前項目已完工。”常吉朝介紹,同時加快推進第二污水處理廠(二期)項目,總投資8384.56萬元,設計日處理能力3萬噸,目前,該項目土建工程已完成,預計明年4月底建成投用。
據了解,我市再生水利用(一期),總投資6147.69萬元,設計日處理能力2.5萬噸,建設內容包括送水泵房、配電房、清水池等,建成后回收利用的中水可以用于水系景觀環境用水、工業用水、綠化澆灌用水等。目前,該項目廠區工程已全部完工,下一步將開展配套管網建設工作。
“在此基礎上,住建局還建立了長效機制,推動水污染治理常態化。”常吉朝說,“為此,出臺了《城市污水管網管理辦法》《城市污水處理廠管理辦法》和《城市污水泵站管理辦法》,規范污水管網及處理設施管理。抽調專業技術人員成立城區水污染防治工作專班,負責城區污水管網常態化排查、污水管網維護、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督等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控制點源、面源污染為基礎,開展城區水污染防治工作。”常吉朝表示,一是進一步增壓加責。動員全局干部職工切實把思想統一到市秋冬季污染防治沖刺會議精神上來,立足實際,分類施策,持續整治,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城區水污染防治各項工作任務;二是開展常態化排查。將城區分為三個排查小組,做到發現一處、治理一處。同時經常性做好清淤、提排泵站設備維護,防止污水跑冒滴漏;三是加快雨水污水分流體系建設。根據城鄉總體規劃和雨污水專項規劃,結合管網現狀,實施鄧羅路、新華西路、雷鋒路、團結路等區域雨污分流改造工作,補齊區域缺失管道,糾正雨水污水錯接混接,達到污水、雨水各自暢通,互不混流;四是建立常態化的雨水污水管網設計實施機制,加強市民宣傳教育,提高全市居民節約用水、愛護管網意識,建立適應城市發展需求的雨水污水管網建設、維護、更新機制,實現雨污水治理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