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2000多年前,《詩經》中就表達了古人對幸福安康的向往。如今,中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那些曾飽受饑貧的千年古村終于實現這個千年夢想。
娘娘灘村是黃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孤島,四周環水,出入行船。相傳兩千多年前,漢文帝劉恒的母親薄太后曾到此地避難,故得“娘娘灘”之名。
50多年前,這里還是遠近聞名的纖夫村。纖夫是個靠彎腰拉船為生的職業,也曾是黃河沿岸貧窮的象征,被詩人吟唱為“拉不直的問號”。如今,步入晚年的最后一代黃河纖夫已告別貧困,在不遠的新村過上小康生活。
71歲的李四憨回憶說,1982年,一場凌汛將島上大多數房屋沖倒,村民不得不在政府幫扶下,搬到岸上重建家園。纖夫村就此告別纖夫生活,但貧困并未隨之消失。晚年的李四憨患有關節炎,老伴兒一只眼睛看不見,日子過得十分艱辛,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7年前,娘娘灘村還有21戶貧困戶,占全村人口的近三成。如今,得益于中國脫貧政策,這些村民都已擺脫貧困。李四憨和老伴兒享受低保、養老保險、光伏收益、殘疾人生活補貼等,加起來每年有一萬余元。
在山西大同渾源縣神溪村,寶貴的文化遺產和良好生態已成為夯實小康路的強勁動力。
始建于北魏的律呂神祠靜靜坐落在村邊,附近是4700余畝的國家濕地公園,吸引著八方來客。過去4年,當地政府先后投入千萬余元,讓這個沉寂多年的千年古村重現振興活力。
特色小吃涼粉成為村民致富的“香餑餑”。38歲的趙玲曾是一個家庭主婦,一家4口全靠丈夫開大車拉煤生活。隨著村里觀光者增多,3年前她開始在街邊賣涼粉,一年賣3個月增收3萬元。
“去年全村2000余人,人均純收入達到10200元。”神溪村黨支部書記楊曉園說。
長城腳下的娘子關村因相傳唐代平陽公主率娘子軍在此鎮守而聞名。村莊依山而建,泉水環繞,旅游業比較發達。
2018年,娘子關村旅游收入突破2000萬元。如今,全村500余名村民參與到旅游發展中,人均年收入約1.8萬元。2019年起,村民變股民,年底享有旅游收入分紅,目前每人每年分1500元。
娘子關村黨支部書記楊文寶說:“我們會繼續做大旅游業,帶動更多村民家門口就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12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10版)
三間空瓦房如何“改”出1.6萬元收入
“在鎮村干部支持下,我租賃了魯山村的一些閑置房屋,開辦了農家樂和酒坊,現在總體銷售形勢不錯。”正在農家樂里忙活的盧炳戰說,他聘請了當地約10名村民,每月人均工資4000元左右。
盧炳戰是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澗溪鎮魯山村盧家酒坊負責人。獲悉村里有閑置房屋的消息,他考察后決定租賃,投入近200萬元改造。去年10月以來,農家樂和酒坊相繼開業,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他準備擴大經營規模。
如今,像盧炳戰一樣受益于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的人還有很多。明光市地處皖東,轄17個鄉鎮街道、152個村(社區)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65萬,面積2335平方公里。明光市農經總站站長王厚平說,自去年10月以來,該市穩妥推進“宅改”,堅持試點先行、全域并進,摸底數、做規劃、建制度、破難題、確實權、頒鐵證、促利用,努力盤活閑置資源、保障農民權益。
記者了解到,明光市提出六項“宅改”試點內容,分別是完善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行使機制、探索宅基地農戶資格權保障機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機制和健全宅基地審批監管機制。
“我們引入社會資本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盤活閑置農房430間、宅基地622.5畝。”王厚平說,截至目前,發展鄉村產業項目10個,涉及的村集體及農戶年增收245萬元。
與此同時,明光市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成立132個村級和1515個組級村民“宅改”理事會,選聘1264名“綜治戶長”擔任宅基地協管員,實現建前選址、建時放線、建中巡查、建成驗收“四到場”,從源頭制止“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批東建西”等行為。
“今年7月,我家領到了這個‘紅本本’,用途、面積等寫得清清楚楚,相當于讓房屋、土地都有了‘身份證’。”張八嶺鎮張八嶺村村民劉傳霞指著手中的不動產權證書說,“有了這個‘紅本本’,不用擔心因權屬不清再發生糾紛了。”
確權頒證保權益,激活權能興鄉村。張八嶺鎮黨委副書記陳福緒表示,截至目前,該鎮已打證頒證5398本,頒證率91%。“明晰宅基地產權有利于對分散的土地進行規整、治理,實現土地資源規?;?、集約化、高效化利用,推動鄉村振興。”
在著力激活“沉睡資源”方面,明光市還支持人口少、占地大、設施差的村莊群眾自愿騰退,采取整體搬遷、統規代建方式集中安置、統一配套,騰退集體建設用地811.2畝。
一些地方把“零碎資源”改造利用起來。“我們積極探索‘以改促融合,融合促改革’模式,努力盤活利用清理出的村莊間隙地。”在一塊間隙地邊,澗溪鎮鎮長崔艷說,通過打造“愛心農場”種植蔬菜和艾草1123畝,年收入147萬元。
“‘宅改’試點給咱帶來了實惠,我把家里的三間空瓦房租出去了,領到了1.6萬多元租金。”澗溪鎮魯山村村民胡元友說,“這幾年,村里的產業慢慢做起來了,環境變好了,家門口修通了水泥路,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12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