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現在咱村就只有新村部旁的這條路沒有硬化了,如果下雨的話,村民來辦事不方便,咱們要想辦法盡快把這條路修好。”1月6日,郭新華又早早來到村部,和村黨支部書記王青麗商量修路的事。
這是郭新華任羅莊鎮林堡村駐村第一書記以來籌劃修建的第五條路——駐村一年多來,在他和大伙的努力下,該村已硬化四條村道,過去的“泥水路”變成了如今的“水泥路”,村民們走在硬化的道路上,臉上笑開了花。
2020年3月,郭新華從南陽市來到這偏遠的林堡村,蹲田間地頭、走家入戶與群眾促膝交談,量身定制致富“良方”,為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多方奔走,通過不斷努力,林堡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郭新華成了百姓的貼心人。
“郭書記來了,林堡村大變樣了”
郭新華至今仍記得第一天到林堡村時的情景:村內道路坑坑洼洼,村部開會都沒有地方,村無支柱產業,群眾收入單一。面對這樣的情況,郭新華并沒有灰心失望,而是更加堅定了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要想富,先修路。經過走訪調研,郭新華與村班子成員達成一致共識,先以群眾最急最盼的村道路硬化為突破口,帶動基礎設施大改變。多方協調,他爭取到了道路硬化項目。村里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修路的事得到了百姓的擁護。
但修路并非一帆風順。道路規劃時,村民尹啟發家的大門正好在路上,需要拆除。當郭新華和村干部第一次上門溝通時,尹啟發強烈反對,“我家幾輩人都在這兒住著,這路一直都是這樣走,也沒見誰說個啥,現在修路讓我扒大門,我不同意!”
當郭新華第二次上門做工作時,尹啟發直接撂下狠話:“誰要扒我房子,就先從我身上過去。”
面對話難聽、臉難看,郭新華并沒有氣餒,一次次上門講利弊,并動員其親戚朋友做工作。在郭新華苦口婆心勸說下,尹啟發想通了,不僅把大門拆除了,還主動向后退三米。
郭新華駐村以來所做的工作遠不止修路。
2020年10月,郭新華積極奔走,在幫扶單位南陽市鄉村振興局和鄧州市組織部及鎮黨委的關心支持下,投入幫扶資金98萬元,新建村部兩層24間,徹底解決了村兩委成員辦公以及村民閱覽室、圖書室、便民服務中心等條件差的問題。
“郭書記剛來時,皮膚很白,文質彬彬的,現在臉也曬黑了,也瘦了。”王青麗說,“郭書記來了,林堡村大變樣了!”
“郭書記,你嘗嘗這個大西瓜,可甜了”
該村脫貧戶尹新軍之前是該村一位“名人”,用群眾的話就是“只管吃上頓,不管下一頓”,是“寧可苦熬,就是不干”的典型。尹新軍妻子智力不正常,還有一個上初中的兒子,家中臟得沒有下腳的地方。
郭新華了解到他的情況后,就經常到他家走訪,給他做思想工作:“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孩子還在上學,以后花錢的地方還多著哩,總不能就這樣窮下去吧。”推心置腹,春風化雨,這塊“石頭”逐漸被郭新華焐熱了?,F在,他在干好自家農活的同時,到處做工掙錢,生活慢慢有了起色,手里也有了積蓄,家中也收拾得有了模樣。
“郭書記是個好人,他不嫌棄俺,是真心幫我。”這是尹新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今年夏天,尹新軍幫種植戶摘西瓜,種植戶看他干活踏實,臨走送給他個大西瓜。尹新軍不忘郭新華對他的好,就悄悄把西瓜放在郭新華的住處。
現在,群眾經常“偷偷地”給郭新華送白菜、紅薯、青菜……
“心里時刻有群眾,群眾心里才有你。”在平時的工作中,郭新華以心換心,得到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爸爸,你安心工作,不要操心家里”
說起家人,郭新華覺得很愧疚,“家中里里外外全靠妻子一人操持,兩個孩子也顧不上照顧。”
郭新華到林堡村駐村時,由于疫情影響,孩子們在家上網課。上六年級的兒子迷上了游戲,每天拿著手機不撒手,甚至復課后不上學,這可急壞了妻子,她讓郭新華回家當面開導孩子。
“一邊是林堡村的老百姓,一邊是家中的孩子,權衡之后,決定留在村里,擔負起駐村的責任。”郭新華就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做孩子的思想工作,輔導孩子們學習。
暑假,他把兒子接到村里住了半個月,看到郭新華每天忙忙碌碌,為了村民幸福生活奔走,兒子理解了郭新華工作的不易,“爸爸,你安心工作,我會好好學習,長大做一個像你一樣有責任心的人。”
有了家人的支持,郭新華干勁兒十足。他利用第一書記項目資金30萬元,以合作經營入股分紅方式投入到韻盈針織有限公司,年收益不低于2.6萬元,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還讓該村32戶脫貧戶進廠務工,實現了穩定增收;引進丹水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的形式,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技術規范,帶動群眾種植甜玉米,并簽訂保底收購價,解決了農戶的后顧之憂。
如今,走在林堡村,目之所及,一幅村美民富產業旺的新農村畫卷撲面而來。成片綠油油的麥田和筆直的水泥路阡陌縱橫,村道上170余盞太陽能路燈與五顏六色的墻體彩繪交相輝映,把這個小鄉村裝扮得絢麗多姿,村民們過得很舒心,他們都說,這多虧了郭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