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在市政協機關院內,修理水管、打掃衛生、清洗車輛……一個忙碌的身影無時不在溫暖著同事們的心,他的工作是司機,但在大家眼中,他是身邊的“活雷鋒”,他就是張玉成。
1965年5月,張玉成出生于林扒鎮,從記事起他就聽說家鄉有一位退役軍人叫宋清梅,是雷鋒生前所在團的團長。上學后,學校每次開展學雷鋒活動,他都會積極參與,學生時代他一直是學雷鋒積極分子,總是以雷鋒的標準要求自己。
1984年10月,張玉成光榮地參軍入伍,如愿以償的和雷鋒一樣成為一名汽車兵。在部隊,張玉成依然是學雷鋒積極分子,入伍不到一年就入黨了。1991年初,他在解放軍畫報上讀到了有關鄧州編外雷鋒團的文章,一直讓他引以為豪的老鄉宋清梅和560位鄧州籍雷鋒戰友,在家鄉學雷鋒的事跡讓他感動,也更堅定了他一輩子學雷鋒的決心。
1997年9月,張玉成轉業后留在市政協成為一名司機。從他上班的第一天起,幾乎每天早上7點左右,單位里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值班室、會議室、樓道和門前都被他整理得干干凈凈。
“即便是后來有了專職的保潔工,但他的‘生物鐘’絲毫沒有改變,每天早上機關院內會準時出現他的身影。”政協辦公室主任張光曉說,張玉成學雷鋒做好事已成為政協機關一道永不褪色的風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始終如一。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張玉成幾十年來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雷鋒精神,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上播撒著雷鋒精神的種子,用實際行動影響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張玉成常說,干一行就應該愛一行,作為司機,首先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車輛,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大家服務。在日常工作中,他嚴謹細心,堅持做到凡事認真,不管承擔什么任務、處理任何事務,他都兢兢業業,踏踏實實,保質保量高效快速地完成。
20多年來,張玉成從事司機工作駕駛過的車不少于5輛,但不管車輛行駛多少公里,在他的維護下始終亮潔如新。“玉成師傅駕駛生涯從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故,他始終堅持對工作有用的車就行,對工作不利的車就停,‘公車私用’這個詞在他身上絲毫不沾邊。”市政協服務中心副主任吳應黨說。
張玉成關心同志,樂于助人。政協機關開車上班的同志很多,工作節奏的繁忙導致有的車輛長時間停放,刮風下雨,落葉灰塵,但不管多長時間,院內所有的車輛都光亮整潔。政協信息中心工作人員劉鈺告訴今日鄧州:“玉成哥愛整潔,毫無私心,一有閑暇時間,就拿上抹布和水管,不管門前停放的是公車或者私車,他都一個標準清洗得一塵不染。”
政協辦公樓共五層高,每層都有廁所、洗漱間,五樓還有一個茶水房。平時最容易出問題的是水龍頭和水管,不管哪一層水管出現問題,張玉成只要在單位,第一時間就會帶上工具認真細致地維修。有時需要換零部件,也都是他自己購買,及時更換,方便大家。
吳應黨介紹,一次三樓衛生間下水道堵塞了,張玉成剛出車回來,連水都沒喝一口,立即帶上工具主動義務修理,他不怕臟、不怕累,工具不順手,干脆直接用手去掏,用了一個下午時間才修通。滿身都是汗水,衣服沾滿污垢,但他卻絲毫不介意,笑著告訴大家可以正常使用了。
張玉成認為,只要是對大家有益的事情,就不分彼此你我他,也不能存在絲毫猶豫和遲疑。機關的電路、水路、門窗桌椅一出問題,他就立馬趕過去,全身心投入,一絲不茍地維修好。
今日鄧州在采訪時了解到,去年深冬的一個周末上午,政協值班的同事突然接到家里的電話,稱有急事需他回去處理,但辦公室要求值班人員全天24小時不能離崗,可此時無人接替。正在焦急時,張玉成正好來到單位,了解情況后,立即讓同事回家,自己替他值班到第二天早上。同事們都稱贊他是身邊的“活雷鋒”。
張玉成做的都是小事,像雷鋒一樣總在別人察覺不到的地方默默付出,他從小處著眼,從小事做起,幾十年來始終如一,初心不改,好事做的不計其數,對每件事每個人他都報以滿腔的熱情。
“能像雷鋒那樣為大家服務,給大家帶來方便,讓大家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我自己也很幸福。”張玉成說這話時,嘴角的笑容溫暖而又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