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從3月16日主動請纓,奔赴“疫”線,到4月16日歸來,在長春的31天里,他們先后在33個小區、單位,對371名核酸檢測初篩陽性病例進行了現場或電話流調,共完成流調報告249份,排查出密接778人、次密接48人,發出協查函357份。這是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崔偉和流調骨干王拓在吉31天流調工作交出的滿意答卷。其中,作為疾控中心副主任的崔偉,更是身先士卒,在同事中贏得了“拼命三郎”的稱號。
責任在肩 當好指戰員
對病人及其相關密切接觸者進行電話流調或實地現場流調,召開流調組碰頭會,分析研判流調報告,24小時待命出擊……崔偉在長春新區流調工作期間,他既是鄧州隊流調隊長,又是后勤物資保障隊長,兩副重擔一肩扛。
崔偉多次帶領隊員分別進入到駐地不同的社區和單位開展流調工作。他的流調工作組深入到各個社區,調查所有發熱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新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感染風險不亞于臨床醫生,但崔偉毫不退縮,勇擔使命和責任,全力以赴做好流調工作。
“參加流調工作的同志有什么困難,請多與我聯系,大家一定要做好自我防護。”無論再忙碌,崔偉都會在微信群里發提醒信息,隨時準備為同事們排憂解難。每天完成流調任務后,他還主動幫助流調隊同事核對采樣信息、整理防疫裝備、詢問物資準備情況、湊集生活必需品,確保同事無后顧之憂。
“他自己都累得讓人心疼,還總想著關照我們,他是我們的好大哥啊!”組員們提起崔偉,感動不已。
耐心細心 搭好信任橋
“喂,您好,我是新區疾控中心流調組的,耽誤您幾分鐘時間,有幾個情況需要向您了解……”在給群眾打流調電話時被一些群眾誤以為是騙子,有群眾更是說一些過激的話語,面對群眾的不信任,崔偉更是報以極大的耐心,多次給打電話反復解釋,報上自己的姓名和工作職責,贏得群眾信任。
“越是困難時刻,越要爭分奪秒,我們必須要弄清外來人員的行程軌跡,找上家,尋下家,走一步看三步,下好防疫先手棋。”崔偉告訴今日鄧州,有時會遇到患者隱瞞出行軌跡的狀況。遇到這種棘手的問題,崔偉會從大局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真誠化解難題,搭起與群眾溝通的信任橋,讓群眾放下顧慮,真誠溝通,為流調開展減少困難和阻力。
分秒必爭做好急先鋒
“只有通過一個個調查記錄來進行比對、篩查分析和搜集信息。整個流調過程就像辦案一樣,環環相扣,容不得絲毫馬虎。”崔偉說,一旦信息缺失就有可能遺漏密切接觸者,會影響整個疫情的研判,所以他們在建立一人一表時也做到了明確傳染路徑,知道最危險的人是誰,確診患者又傳染給誰,確診患者的密接者誰感染的風險最大。他做好了流調工作所有該做的程序,該說的話一句也不少,該跑的社區、村也一個都不落,保證數據的真實有效性,忠實履行好職責。
“早一分鐘將密切接觸者找出來,就會少一個人被感染。”崔偉經常這樣說。流調工作不僅要詳盡真實,而且要越快越好,越早發現重點人員,就能越早斬斷傳播鏈。所以崔偉分秒必爭,日夜奮戰,往往忙碌到深夜,依然在電腦前處理幾百條急需整理的數據,經常熬得雙眼通紅。
在崔偉的帶動下,流調組分秒必爭地開展分析工作,對每天推送的數據進行認真梳理,精準篩查出重點人群的基本信息,對相關人員逐一打電話進行信息核查,并在第一時間匯總上報給疾控部門,以便采取進一步的防控措施,為下一步涉疫重點人員核查工作提供精準數據支持。
日均撥打電話300多個,新添加微信好友30余人,餓了就吃幾口泡面,累了就靠在椅子上歇一會,高強度的工作和對流調工作強烈的責任感,讓崔偉在好不容易休息時,也會從“突擊檢查任務電話”的睡夢中驚醒。
想家了就利用吃飯時間與家人簡短視頻。女兒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爸爸,注意安全,要戴口罩哦。”每當此時,崔偉的牽掛之情就涌上心頭,顧不了76歲的老母親倚門而望,忘不了剛上一年級女兒的小小身影,幫不了操勞的妻子,內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但他深知,穿上了疾控工作服,戴上黨徽,他就是抗擊新冠疫情戰線上的主力軍,舍小家保大家,要奮勇拼殺在與病毒作戰的最前線。
據悉,31天來,崔偉多次主動請纓,到最苦最累的現場參加現場流調工作,和流調隊員們先后對興華園B區、萬科溪望和紅旗嘉園等6個小區和單位27人進行了現場調查。核實疫情信息,查找傳染來源,并提出了20余條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為長春人民堅守第一道健康防線。
“爸爸,你去了一個月就老了,都成老英雄了!”連日與疫情鏖戰,高負荷運轉,看上去蒼老了許多的崔偉頂著糟亂的頭發,黑黑的眼圈回到鄧州,聽到女兒心疼又自豪的話語,崔偉和家人淚流滿面。
5月8日,結束隔離后,“拼命三郎”崔偉又投入我市疫情防控工作中,繼續貢獻自己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