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 id="tqfhi"><label id="tqfhi"></label></pre>

  • <acronym id="tqfhi"><label id="tqfhi"><xmp id="tqfhi"></xmp></label></acronym>
    <track id="tqfhi"><ruby id="tqfhi"><menu id="tqfhi"></menu></ruby></track>

    “種子媽媽”李曉麗

    2022-08-18 16:17:00 作者:張書勇 來源:
    分享到:

    鄧州網訊 眾所周知,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不管是從農民增產增收的角度講,還是從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講,種子都發揮著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市有一位長期從事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試驗、推廣工作的基層科研人員,對待種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呵護,精心培育,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種子媽媽”。她就是現任市種子技術服務站副站長李曉麗。

    李曉麗,1974年出生于汲灘鎮的一個農民家庭,因為兄弟姐妹多,父母身體又不好,所以少年時代的李曉麗經常過著“食不飽,力不足”和“勞筋骨,餓體膚”的苦難生活。

    初一那年的麥收時節,父親忽然生病,年僅13歲的李曉麗就和母親一道去往田間割麥,拂曉出工,夜半回家,整整勞累一天時間,李曉麗割了一畝三分地的麥子。而她和母親一天辛勞收獲的糧食不過300來斤,遠遠達不到一家人填飽肚子的需求,李曉麗更是感到震驚和難受:要是有一種高產高效的優良種子,能給農民帶來增收,能讓農民填飽肚子,那該多好。

    1990年,李曉麗初中畢業,她放棄了報考高中、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南陽農校,她要將自己少年時代的理想付諸實踐。

    四年后,以優異成績畢業的李曉麗被分配到了市種子公司,承擔起了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試驗示范、栽培技術研究及農作物生產技術的推廣服務工作。熟悉她的親戚朋友都不理解:“家里借錢供你上大學,本指望你能夠脫離農村,干一份體面整潔的工作,沒想到卻又回到農田干起了農活。”對此李曉麗沒有辯解,因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人生志趣,只有她自己明白她的奮斗方向,她要為這份和種子息息相關的工作貢獻出畢生的精力。

    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的種子每隔幾年都要更新換代,即淘汰舊的推廣新的,一個新品種從育種到生產,再到開始推廣種植往往要經歷10多年的“大浪淘沙”,往往需從上萬個單株、數千個品系中才能選育出一個新品種。為此種子站除了我市之外,還在新疆、海南多省承包土地,進行新品種的試驗、選育。

    2011年至2019年,李曉麗每年都跟其他“種子人”一起像候鳥一樣穿梭于海南育種基地。為了節省費用,李曉麗和她的戰友們開著面包車,裝滿繁種材料,連續奔波三十多個小時方能達到目的地。

    “頭天凌晨四點出發,趕到廣東韶關時候,天差不多已黑了,于是就在韶關住下;第二天依舊是凌晨四點出發,一路奔馳,傍黑時候趕到海南荔枝溝。連續幾十個小時的顛簸,等從車上下來的時候,渾身酸疼,站都站不穩了。”李曉麗說。即便如此疲累,李曉麗還是在第一時間趕往試驗田,去看望她在那里親手種植的玉米、花生,精心地開展去雄、授粉等工作。

    2017年秋,正值收獲時節,一場百年不遇的秋澇驟然襲來,種子站承包種植、用于試驗示范的20畝花生連根帶秧全被泡在了沒膝深的水里。大家都說這么大的水,要不就不收了吧,反正損失也不算大。李曉麗說:“就是普通的花生,我們也不能讓它白白地泡在水里不收,何況這是我們的試驗品呢。一年的辛苦勞累馬上就要開花結果了,難道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打了水漂不成?”在她的帶動下,單位職工紛紛跳進泥水里,泥里湯里的忙碌起來。經過三天時間的辛苦奮戰,20畝實驗田的花生全部顆粒歸倉,為后來的試驗示范提供了重要數據。

    種子對于所儲環境的干度、濕度、溫度都有非??量痰囊?。李曉麗最初上班時候,在種子站儲存種子的倉庫里,別說大型控溫設備,就連空調、電扇都不能保證。2016年仲夏時節,因為經常停電,李曉麗和她的戰友們將各類種子放進特制的鐵箱、塑料瓶、紙盒內……然后大家輪流值班,甚至手持蒲扇扇風,想盡辦法確保室內溫度達到種子儲存所需的范圍。

    由于基層單位資金有限,試驗設施儀器不完備,完全靠育種理念、育種眼力、育種環節。具體的就是田間靠的一把尺子,一桿稱,室內籽粒品質主要靠的是牙一咬,眼一瞪。測試品種品質性狀需要資金,她就自籌資金,帶上樣品前往南陽、鄭州請人幫忙。河南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湖北省農科院、南陽市農科院等院校的老師們都非常理解這個基層農技人員的心酸和不易:“曉麗,你盡管來,我們免費幫你化驗數據!”

    李曉麗就是這樣無怨無悔、東奔西波地從事著自己的種子事業的。

    經過二十多年的沉淀與堅持,李曉麗帶領她的團隊,創造出了一批農作物的新品系(組合),培育出了先麥22、育麥8號等國審省審新品種21個,豐富了我國農作物的品種資源和基因庫,促進了新品種的更新換代步伐。她帶領的團隊自主創新選育的“先麥”系列品種等在黃淮流域、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得到大面積的示范推廣,2022年畝產達到1300—1500斤,僅此一個品種即可使農民畝均增收300—500元。

    為了充分發揮新品種的增產增收潛力,李曉麗在選育新品種的同時,還著重加強良種繁育和與之相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為新品種的示范應用提供技術支撐。通過良種良法配套推廣應用帶動農民增產增收,使全市農業生產每年增加經濟效益近千萬元。

    回首一路走來的經歷,李曉麗感慨很深,而和袁隆平前輩的相遇,則是她一輩子也難以忘懷的事情。那是在海南從事新品種試驗期間,也是李曉麗的種子事業正處低谷時候,她和袁老不期而遇了。袁老在聽了李曉麗的故事后,對她說道:“你的愛好是育種,你有這個愛好就會產生信念,就會滋生力量。只要堅持下去,你早晚一定會取得重大成績的!”許多年來,袁老的話一直響在李曉麗的耳邊,激勵著、鼓舞著她負重奮進,努力拼搏,排除一切困難做好種子事業……

    在李曉麗的內心深處,詳細鐫刻著21個新品種的培育、試驗和推廣過程,它們就像她的孩子活躍在她的眼前,而她則像它們的媽媽,清晰地記著它們的誕生和成長經歷。

    分享到:
    国产激情高中生呻吟视频_欧美缴情站三五影院_4399韩国日本电影_亚洲春色CAMELTOE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