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 id="tqfhi"><label id="tqfhi"></label></pre>

  • <acronym id="tqfhi"><label id="tqfhi"><xmp id="tqfhi"></xmp></label></acronym>
    <track id="tqfhi"><ruby id="tqfhi"><menu id="tqfhi"></menu></ruby></track>

    事業因人才而興 人才因事業而聚

    2023-01-04 11:07:51 作者:市委黨校 周香玲 來源:
    分享到: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高舉旗幟、立論定向、內涵豐富、催人奮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綱領性文獻。報告專節闡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一重要論述是對現代化建設新動能最本質的概括,深刻表明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三位一體”的,三者互有需求、互有支撐、互為補充、互有帶動。

    如何理解報告中所闡述的內容,又該怎樣在工作生活中把自己培養成適得其所的“人才”?從而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播灑自己奮斗的汗水,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添磚加瓦。

    一、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根本定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戰略意義概括為“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充分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戰略意義的深刻認識,反映了新時代新征程對科技、教育、人才的更強需求和更大期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部署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將在第一步率先實現,作為基礎性、支撐性、先導性工程,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豐富戰略資源和創新人才儲備。

    高質量教育體系是科技力量可持續發展和創新要素可持續供給的保障,是源源不斷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基礎。同時,高水平的科技發展體系、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又能極大激發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三者相互作用又相互促進,是一個有機整體,我們一定要辯證把握三者關系,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各要素活力,扎實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

    二、充分認識教育在培養人才這個基礎性工程中的關鍵作用

    時代越是向前,教育的作用就愈發凸顯,從人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教育在國與國競爭較量中的地位愈發重要,沒有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支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很難長久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也無法走向世界舞臺中央。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對提升國民整體知識和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具有決定性意義。

    邁上新征程,教育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通過教育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人才,才能使我們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在風吹浪打中巋然不動,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三、準確定位新時代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人才是衡量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

    從國家角度出發,就一個個獨立的自然人來說,該把他(她)培養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才呢?

    首先,使其成為具有崇高德行的人。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無德不立。把如何引導培養人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才能真正培養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有用人才。其次,使其成為具有出眾才學的人。新時代新征程中培養的人才,只有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不斷前進,于個人而言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于國家而言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第三,使其成為具有勤勉品格的人。曾國藩曾經說過:“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百種弊端,皆由懶生。”縱觀古今中外,凡是成就事業的,無一不是勤奮者。要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勤勉”二字是必不可少的。第四,使其成為具有責任擔當的人。新時代青年生逢其時,又適逢盛世,人生的黃金時期恰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期基本吻合,歷史的重任落到了當代青年身上,社會和學校把他們培養成一個個具有健康體魄、健全人格、奮斗精神和責任擔當的人,才能使其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人才。最后,使其成為具有高尚情懷的人。有大胸懷才有大境界,有大境界才有大事業。要在變革的世界中把握人類發展趨勢,在激蕩的時代洪流中抓住機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只有兼備中國情懷與世界情懷的人才,才能最終肩負起建設祖國的偉大使命,承擔起為世界、為人類作貢獻的責任。

    四、清醒把握新時代通往人才的路徑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向廣大青年提出號召:“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就公民個人而言,如何才能把自己培養成為新時代的人才,從而使自己能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干出一番事業呢?

    首先,樹立堅定志向。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激蕩自己的熱情。“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志向和能力,但可以以此為目標、以此為方向激勵自己。其次,注重品格修養。品格最可貴、最重要的是責任心。做一個負責的人,就是要耐冷、耐苦、耐勞、耐閑。耐冷就是受到冷落的時候能經得起,板凳要坐十年冷。耐苦就是吃得起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耐勞要吃苦在前,身先士卒,辛苦在前,沒有倦怠。耐閑就是耐得住寂寞,就是在事少過閑時,不要浮躁,更不可荒唐。第三,注重能力提升。干什么事都要愛崗敬業,干一行、愛一行、懂一行。干一行就要成為某一行的專家。“學問之道無窮,總以有恒為主”。古語說,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從點滴做起、長期堅持,不斷更新、循序漸進,方能達到增長見識,提升能力的目的。第四,注重把握機遇。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人生成功要有時有位,時就是時機,位就是地位。有時有位,就是人生的好機遇。黨和國家的事業需要千百萬人的參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接續。在這樣一個時代,每一個人都要把握好機遇,不辜負時代的期望。

    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生逢其時當奮斗其時。每一名當代中國人,都應自覺擔起時代使命,厚植理想信念之根,砥礪奮進之志,追求成才之果,奮力書寫新時代新征程的美好篇章,努力成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征程中的主力軍。

    分享到:
    国产激情高中生呻吟视频_欧美缴情站三五影院_4399韩国日本电影_亚洲春色CAMELTOE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