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 id="tqfhi"><label id="tqfhi"></label></pre>

  • <acronym id="tqfhi"><label id="tqfhi"><xmp id="tqfhi"></xmp></label></acronym>
    <track id="tqfhi"><ruby id="tqfhi"><menu id="tqfhi"></menu></ruby></track>

    走進鄉村看振興——九龍鎮 蓄勢騰飛正當時

    2024-12-16 16:47:10 作者:王中獻 高 爽 潘 飛 王 璐 王崇順 來源:
    分享到: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它象征著英勇、力量、智慧、活力和吉祥。初冬時節,走進九龍鎮,深切感受著這方熱土厚重的歷史文化和鄉村振興的強勁脈動,讓人心潮澎湃。

    九龍鎮姚營村是著名作家姚雪垠故里。姚雪垠在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時,先后得到毛澤東、鄧小平兩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支持。茅盾贊譽姚雪垠為“文壇飛將”?!独钭猿伞?第二卷)獲得首屆“茅盾文學獎”,蜚聲海內外。

    姚老生前非常關心家鄉的發展?,F如今,這里各項事業如他所愿,煥發著勃勃生機。養雞集約化現代化,雞蛋通過京東智慧物流港快速發往全國各地;“棗仁派”食品口感獨特營養豐富,深受年輕群體的喜愛;辣椒品質有保障,貴州老干媽、湖南壇壇香等知名企業紛紛簽約……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我們將錨定‘箱包小鎮’目標,利用浩捷成箱包廠的輻射效應,帶動鎮域內箱包加工廠共同發展。利用陳崗工業園區,打造針織產業園區。同時,順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勢,加大紅薯、冬桃、黃金梨等特色農作物和林果業發展,擴大優勢產業煙葉種植面積。”九龍鎮黨委書記王宇洲說起今后的規劃,侃侃而談,無比自信。

    “慧” 養 雞

    一輛京東運輸車緩緩開進九龍鎮平順養雞場,負責人崔旭招呼著工人把一箱箱雞蛋往車上搬。

    “這批雞蛋是252箱,4.5噸。”

    “你這可以啊,產量穩定,品質高。”

    崔旭一邊填寫貨物清單,一邊和每兩天過來拉一次貨的司機師傅對話。

    日產兩噸多雞蛋,崔旭以前想都不敢想。

    2008年,一直從事運輸業的崔旭經朋友介紹,接觸到了養雞產業,認真考察之后,決定轉行。

    “跑車來錢快,干得好好的,怎么會想到養雞呢?”面對家人的質疑,崔旭有著自己的想法:“我想有個相對穩定的工作,不用東奔西跑,方便照顧家庭,而且養雞這幾年市場行情也不錯。”

    就這樣,崔旭蓋了幾間簡易的石棉瓦房當做雞舍,取名平順養雞場,養了1600多只蛋雞。

    打料、喂雞、清糞、收蛋……道道工序全部需要人工,崔旭夫妻倆再加上父母,全家四口齊上陣,還是忙不過來。

    “歸結原因,當時是老式養雞,處處都需要人力。一處不到位,產蛋量都有可能受影響。”回想從前,崔旭唏噓不已。

    隨著養雞數量越來越多,崔旭開始琢磨怎么改進設備,他從最讓人頭疼的清糞工作開始入手。別說,這還真被他“研究”出來了。

    清糞設備難就難在怎么讓糞便能自動傳送出來。崔旭嘗試了多次,最終用電機、減速機、鋼絲繩和鋼板,做成了養雞場的第一個清糞設備。

    清糞問題解決了!2013年,養雞場蛋雞數量從4800只增加到1.2萬只。

    雞的數量上來了,勞動量也成倍增加,一家四口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來。

    經過一番考察后,崔旭有了新打算:“老式養雞已經跟不上形勢了,全部得更新。”

    2023年,崔旭拆除了以前的四棟雞棚,兩棟嶄新的現代化雞舍搭建起來。不僅省出土地租賃給其他企業,養雞數量更是增加到8萬多只。

    雞舍內配備了先進設備,通過遙控器,上料、撿蛋、清糞、控溫等多道工序,都可以一鍵完成。

    “現在智能化了,養雞其實很輕松,從雞苗到防疫再到出雞,全程都有專業人員過來操作。我們只雇了兩個鄰居,每天定時過來給雞蛋裝箱。”崔旭笑著說,“現在閑下來了,我的老父親反而不習慣了,每天過來看看,但也沒啥需要他干的。”

    為了提高品質,崔旭引進了“農5號”蛋雞。“喂養格外精心,不管是飼料還是谷物都是精心挑選和搭配的。”崔旭說,這種雞蛋蛋黃金黃色,營養價值高,實現了從普通品種向高端精品轉變,并且與京東合作,把產品推向線上,深受大城市顧客青睞。

    “邊干邊成長。”崔旭說,在十幾年的養雞過程中,他認為想養好雞一定要做到“買好、養好、賣好”,即買好設備和飼料、保證雞蛋品質、做優銷售渠道。于是,他渴望更大的養殖規模,更先進的養雞模式。

    這個想法與鄧州市金谷禽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軍峰不謀而合,今年年初他們商議合作,建設一座高標準的現代化養雞場。

    經過鎮政府積極協調,在九龍鎮陳崗養殖小區為項目租用土地76畝,規劃新建標準化養殖雞舍5棟、飼料加工車間1棟、雞蛋倉庫1棟、糞污儲存處理車間 1棟,以及生產管理用房及其他配套設施用房。

    “9月20日開始建設,新建的5棟雞舍全部配套購置現代化全自動蛋雞養殖設備,設備運用數字化自動養殖和環境自動控制系統。”崔旭表示,項目全部建成后,年存欄蛋雞50萬羽,日產雞蛋28噸,年產值8000萬元以上。

    站在新項目建設現場,看著第一棟雞舍逐漸有了雛形,崔旭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紅” 辣 椒

    2021年,三門峽市的胡成華想來鄧州市建廠,從事辣椒烘干業務。

    他想找一塊30畝地建廠房。很多村干部一聽說,直接搖頭拒絕。風險太大,萬一廠房建好不干了呢?

    幾經周折,胡成華找到九龍鎮陳崗社區黨支部書記陳大定。

    胡成華想,陳崗社區群眾是從淅川縣香花鎮移民過來的,有種植辣椒的習慣,依托辣椒產業,很多村民致了富,對辣椒有感情。

    “最多給你找5畝。”陳大定說。

    “5畝還不夠建一個車間,烘干廠至少需要3個車間呢!”胡成華很失望。

    胡成華離去后,陳大定一刻也沒有閑著。他多次召集村民開會,討論建辣椒烘干廠的發展前景。

    “咱們村種辣椒的也不少,有了烘干廠,連陰雨天氣,再也不用擔心辣椒壞掉。”

    “村民還能在廠里干零工,掙個小錢。”

    “廠里還能給村里分紅,村集體經濟也增加了。”

    ……

    你一言我一語,大家都覺得這廠子有發展前途。

    陳大定主動聯系胡成華,“你有空了再過來一趟,我看能不能給你多找幾畝地。”

    看了胡成華的辣椒產業發展可行性報告后,胡成華向九龍鎮領導反映了用地需求。

    “今年建廠房,明年春天機器入場,9月份不耽誤收辣椒。”胡成華眼前一片光明。

    “不好了,不好了,地弄不來了!”電話中,陳大定語氣急促。

    “咋回事啊?不是說得好好的嗎?”胡成華長吁短嘆。

    當年10月份,國家政策有了調整,一次性申請用地不能超過10畝。

    廠房用地批了9畝多。這可難壞了陳大定,去哪兒再找幾畝地呢?

    左思右想后,陳大定決定,把其他地方的5畝地集中到一起,共14畝多。

    地有了,廠房怎么建設?設備怎樣購買?陳大定早有謀劃,可行性報告里寫的有,由村里建廠房、購買設備,長期出租給胡成華。

    陳大定和鎮領導多次去市南水北調運行保障中心、鄉村振興局等單位協調資金,用于廠房建設和剪把機、干洗機等機器設備的購買。

    2022年6月,鄧州市虢驕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從事辣椒加工、收購、烘干業務。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九龍鎮12個村7個農民合作社100余戶群眾,種植優質辣椒3000多畝。

    辣椒成熟季節,村里熱鬧非凡。從十幾歲的小孩到八十多歲的老人,都在從事辣椒采摘、分揀等工作。根據采摘或者分揀數量,每天有80-100元的收入。

    看著廠區內紅彤彤的辣椒堆成一座座“小山”,胡成華喜不自禁。

    “叮咚!”微信里陳大冬給他發來信息,“貨已收到。”陳大冬是重慶辣鑫食品有限公司監事,負責公司采購。

    就在前幾天,經朋友介紹,陳大冬加上了胡成華的微信。

    手機鏡頭不住移動,視頻不時切換,“這是線椒虢椒3號,我們自主研發的產品,口感好,條形漂亮……這是朝天椒虢椒6號……”胡成華耐心細致地講解著公司的產品。

    陳大冬發來了訂單信息,線椒3號15噸、天問5號15噸。

    像陳大冬一樣,經過朋友介紹,添加微信進行產品購買的不在少數。

    胡成華一邊扒拉著手機微信里的通訊錄,一邊說,“湖南壇壇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線椒加艷椒,要50噸。貴州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公司,要艷椒50噸……”

    貨供不應求。胡成華派出多名采購員,在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地進行采購。

    一個星期后,將有1000余噸辣椒抵達廠區。經過去雜、去石、拋光、剪把、色選等程序,烘干裝袋,發往全國各地。

    “棗 仁 派”

    “直播間的寶寶們,放心拍啊!咱們的產品都是源頭工廠,實惠滿滿,現做現發,質量絕對有保證……”

    每天下午兩點半,位于九龍鎮九龍村的鄧州市毛豆兄弟食品有限公司“疆南今典”直播間準時開播。

    透明隔墻里的食品加工車間內,工人們身著工服,制作、挑揀、包裝、裝車……一道道工序一氣呵成,一箱箱“棗仁派”碼放整齊,等待運輸車過來拉貨。

    “我們公司加工出來的‘棗仁派’全過程透明、安全,深受現在年輕人的喜愛,質量這一塊也是心安一直最關心的。”公司負責人王生朝介紹道。

    王生朝口中的心安就是他的外甥馬心安,也是鄧州市毛豆兄弟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板。2018年之前,馬心安一直在外地打拼,主要從事紅棗、核桃等相關農食品加工,積累了豐富經驗。

    作為土生土長的九龍村人,馬心安一直關注著老家的發展,萌生了在村里建設食品廠的想法。

    這一想法不僅得到了舅舅王生朝和全家人的支持,村里看著馬心安長大的長輩更是對此事贊不絕口。昔日發小馬顯青更是無條件信任,辭去了外地工作,回村與他共進退。

    “我和心安從小一起長大,我很相信他的為人和能力,心甘情愿跟著他干。”馬顯青說。

    2018年,投資近兩百萬的鄧州良心膳堂食品加工廠落地。剛開始主要加工原棗產品,產品鏈單一且附加值低,工廠的利潤并沒有預期的高。

    馬心安意識到了不足,決定在食品深加工上做文章。他和家人多次前往鄭州和新疆尋求商機。

    “一直就對農食品加工了解得比較多,所以還是想以紅棗、核桃加工為主。”王生朝說。

    嚴格把控原料質量,他們決定采用新疆若羌灰棗和紙皮核桃。經過反復實驗,紅棗三蒸三晾去了燥性,先平鋪一層,然后鋪上一層核桃,再平鋪一層紅棗,最后用機器擠壓成型。制作出來的“棗仁派”不易上火,更易被人體吸收,口感也十分別致。

    “棗仁派”頗受年輕人歡迎,當早餐營養豐富,當零食軟糯香甜。在做好市場“功課”后,不斷創新,添加杏干、西梅、黑芝麻等材料后,又生產出了不同口味的產品。

    加工廠快速發展起來,廠區規模不斷擴大,產值不斷攀升,隨后又新建了毛豆兄弟食品加工廠。

    新廠也快速發展起來,用工人數隨之增加,先后解決了近百人就近務工沒門路的難題。

    鄰居張景成以前主要經濟來源靠種植,在這里工作5年了。他的工作是接收制作好的產品,每個月工資兩三千元,增收顧家兩不誤。像張景成這樣踏出家門進“廠門”的,有20多人。

    “疫情期間,我們廠也進行了轉型,嘗試運用線上直播銷售產品,讓大家直觀了解產品的質量,從而打開了知名度。”王生朝說。

    經過兩年多沉淀積累,聲譽鵲起,日產量近5000斤。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銷售,年銷售額達千余萬元,并在鄭州等地有了穩定客戶。

    正說著,王生朝的手機屏幕亮了。“鄭州滿多多商貿公司又來催單了。”王生朝說,“現在是銷售旺季,最近訂單有點多,倆廠區的生產都供不應求……”

    “黃 金 梨”

    “袁書記,這兩天黃金梨大量成熟,50多人采摘不及,能不能幫我聯系其他村,再找點工人?”

    “好的,于總,我這就聯系!”

    ……

    每年七八月份,是九龍鎮舟陂村黃金梨種植大戶于成鄂最忙碌的時間。200多畝黃金梨成熟了,采摘人手不夠,連忙打電話給村黨支部書記袁金營。

    “成熟高峰期,每天要摘2萬斤。”于成鄂說,現有的兩個冷庫存不下,當天摘下的大部分梨,必須連夜裝車運走。

    于成鄂種植黃金梨,有自己的“秘方”。他給梨樹施用有機肥,搭配生物菌肥,結出的梨子口感清脆甜,汁水豐富,品質在豫西南一帶是出了名的。不僅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還入選了河南省名優農特產目錄,被評為河南省知名農產品。

    2017年,于成鄂在九龍鎮舟陂村和姚營村種植了200畝黃金梨。當年秋,又投入10來萬元,在梨園上方,搭設了防鳥網。然而那年冬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把防鳥網壓塌毀壞,梨園四周的圍網也被大雪壓倒。

    “還沒賺到錢,先賠了10來萬,莫非咱不是種果樹的料?”于成鄂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從頭再來,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倒。防鳥網不搭了,到時候找人驅趕喜鵲。”在妻子的鼓勵下,于成鄂有了信心。

    來年春天,黃金梨坐果后,成群的喜鵲飛到梨園,啄破外包裝紙袋,啄食梨果。有人給于成鄂“支招”,用彈弓打,或是在梨園里下毒藥。

    于成鄂都沒有采納,“喜鵲是國家三級保護動物,象征著吉祥好運。”

    他每天安排五六個人,拿著長竹竿,在梨園里轉悠,驅趕喜鵲。

    剛開始那幾年,銷售渠道不夠暢通,梨子大量成熟的時候,外運不及時,很多梨壞在地里。

    無奈,于成鄂把采摘下來的梨子,拉到10幾公里外的一處冷庫存放保鮮。高昂的存儲費,讓利潤大大降低。

    建冷庫,迫在眉睫。2019年,他借助國家建設冷庫項目補助,自己又投入五萬元,建了兩個容量50噸的小型冷庫。剛摘的梨子暫放在冷庫,等價格高了再外銷。這樣一來,利潤就多了。

    經過七八年誠信經營,他的“黃金梨”有了穩定銷售渠道。冷庫容量有限,大多數梨子當天采摘,當天就拉往湖南、湖北和廣東一帶。

    “不包裝,一斤只能賣兩塊錢左右,利潤很低。”于成鄂說,梨子經過批發商精包裝后,一斤就能賣到五六塊,利潤翻了幾番。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梨子也能經過包裝,提高價格。

    于成鄂的黃金梨園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光用工這一塊,一年下來就支付20多萬元。

    初冬時節,走進位于九龍鎮舟陂村的鄧州市遠景生態林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10多名工人正修剪梨枝,為來年黃金梨豐產打基礎。

    今年65歲的村民王家等,多年來一直在梨園務工。他說:“在家閑著也是閑著,梨園的活不重,一天給七八十塊錢,不少了。”

    “黃金梨采摘高峰期,每天大約有百十人在園里忙活。”袁金營說,一年四季,果園里都有工人,多數是村里的留守老人,活不重,都能干得動。

    “在遠景生態林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下,目前九龍鎮已發展黃金梨種植600余畝,連年進京展銷,‘九龍黃金梨’已成為鄧州農特產品的一張名片。”九龍鎮黨委書記王宇洲說。

    分享到:
    国产激情高中生呻吟视频_欧美缴情站三五影院_4399韩国日本电影_亚洲春色CAMELTOE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