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初夏時節走進高集鎮,走村入戶,深入采訪,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名副其實,高集真“高”。
高集之“高”,“高”在地形。高集鎮位于鄧州市西南部,屬于典型的崗地和平原相間的地貌類型,“崗多平原廣”。
高集之“高”,“高”在歷史。高集鎮鎮長魏紅雷告訴我們,這里有六大歷史遺址景觀:紅巖洞、龍虎城、臥龍崗、斬龍溝、娘娘墳和老爺山。龍虎城古城遺址位于明池村,據傳,隋朝大將韓擒虎曾在此率義軍反抗隋煬帝的暴政,并因施行仁政深受百姓愛戴。
高集之“高”,“高”在心氣。無論干部和群眾,一步一個腳印,干事創業勁頭足。聚焦“1+N”產業體系,構建出“東蔬菜、西煙葉、南水產、北林果、中鞋包”發展格局。在冊企業18家,紡織、服裝、箱包、電子、制鞋等勞動密集型企業8家,帶動就業5000余人。
“以‘1+N’產業體系為核心動能,統籌推進全域產業布局迭代升級。錨定‘龍頭引領、項目攻堅、村級協同’的發展路徑,通過強化政策支撐、加大資金傾斜、優化服務保障,全力培育壯大產業領軍主體,打造鄉村振興強勁引擎,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高集鎮黨委書記陳峰激情澎湃地說。
匠 心
走進位于高集鎮的鴻鑫鞋業公司生產車間,機聲轟鳴,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有的在做鞋面和鞋底的精準對齊粘合,有的在機車上趕制鞋面,有的在把成品鞋裝箱……負責人黃紅英穿梭在車間內,時而檢驗貨品,時而和工人交談。
從最初兩間房的小作坊,發展到現在擁有5000余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一路走來,鴻鑫鞋業公司的創始人黃紅英始終堅持“做事先做人”的原則,讓她在鞋業訂單行業中獲得了極高的認可度。
時間回到2012年夏天。深圳的夜晚,臺資企業大院內,黃紅英攥著手機,來回踱步。兩個小時前,她因聽從廠長建議,面見老總調整報價,遭到副總冷待——電話不接、放行條拒給,原因是忙著“在開會”。這家管理規范的企業要求,所有出入必須憑條,她的貨車與樣品還被扣在廠里。
當她帶著淚痕敲開這位副總的家門時,時針已指向20:30。“我沒有向老總告你狀。”她直視對方,不卑不亢,聲音因疲憊有些微顫,“質量若不行,我們立刻退出;若信得過,就請按規矩放行。”
當黃紅英徹底放棄這個訂單時,三天后,這位副總打來電話:“訂單繼續給你,因為你們產品質量過硬。”這場破釜沉舟的溝通,讓她認識到:生意場上,硬氣來自產品質量,更來自不卑不亢的做人底線。
2014年,當某企業吳總打電話求助舞蹈鞋訂單時,許多同行都婉拒了,“這單利潤薄到鞋底都快磨沒了。”
黃紅英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成本4元,只要不虧,工人就有飯吃。” 吳總在她創業初期雪中送炭,這份恩情比利潤更重。
沒想到,這份“虧本買賣”成了黃紅英創業中的轉折點。每天1.5萬雙的量產規模,讓她摸透了制鞋工藝的每道肌理。這條“薄利走量”的路,既讓工人端穩了飯碗,也讓鴻鑫鞋業在珠三角制鞋帶站穩了腳跟——當其他廠家還在挑肥揀瘦時,她已用產能優勢筑起了隱形壁壘。
“三天出貨?” 接到楊總急催訂單時,黃紅英正挺著5個月的孕肚。車間排期已滿,她咬牙接下:“加錢!全員加班費翻倍!”連續三晚,她守在流水線旁,盯鞋面縫合、查鞋底粘合。交貨時,驗貨員指著一處細微膠痕厲聲指責,她瞬間紅了眼眶——為趕工,她把所有利潤都算在了工人加班費里。
“別苛責了,熬夜趕工難免有瑕疵。”楊總的解圍讓她愣在當場。此后十年,這家企業的訂單從未旁落。后來她才懂,那次委屈背后藏著商業世界的深層邏輯:當你把誠意捧到臺前,對方自然能看見你藏在細節里的擔當。
為了帶動更多群眾致富,黃紅英在林扒、孟樓、九龍等鄉鎮設立了下游工廠,將簡單易操作的工序下放到加工點,開展“訂單式”加工模式。這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還拓寬了農民的就業增收渠道,有效解決了企業用工問題,優化了產業鏈條結構,直接帶動了1000余名群眾務工增收。
同時,黃紅英還投資組建了自己的研發團隊,在加工生產訂單的同時,開發屬于自己的品牌鞋。
在黃紅英的生產車間里,有殘疾人,還有很多脫貧戶。她總是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實際情況,為他們找到合適的工種,幫助他們提高生活水平,“最早只想掙口飯吃,現在想著怎么讓更多人端穩飯碗。”
從兩間簡易房到標準化廠房,從追著訂單跑到制定行業標準,這個始終穿梭在車間的“女漢子”,用二十載光陰寫就了一條樸素的商業真理:鞋底能丈量土地的寬度,而人心能撐起事業的高度。
“好” 球
“最新一批是訓練球4號,今天就能出庫,晚上安排車送走。”鄧州市好樂斯足球制造有限公司院內,負責人宋從新掛了電話,立即安排工人清點貨物,準備裝車。
宋從新怎么也沒有想到,七年時間,他把鄉村足球廠生產的足球賣到了國外商場,并且成為當地人非常認可的品牌。
宋從新是高集鎮大賀營村人。2018年,他們兄弟姊妹五人厭倦了在外務工生活,決定回鄉創業,創建一個足球廠。
“足球廠?他們竟然要在村里建個足球廠?”得知消息,村民炸開了鍋。
村民們不知道的是,宋從新兄弟姊妹五人從事球類制造工作已有20多年,不管是制造球類的核心技術,機器維修,或是經營管理,經驗豐富。
把廠子建設到哪里呢?幾個人做了難。大賀營村交通不暢,基礎設施落后,建在村里有諸多不便。
“要不咱們去鄰村看看,找個出路好的地方,最好能有現成的廠房。”姊妹幾個反復討論。
“從新,從新。”大賀營村黨支部書記賀小中的聲音從門外傳來。這已經是他第三次登門了。“我知道咱們村各方面條件都不好,你們有顧慮這都能理解??稍蹅兇迨莻€傳統農業村,村民收入一直很低,你們要是能把廠子建在咱村里,也能給群眾增加點收入。你們放心,村里會盡全力支持企業。”
宋從新幾人被支書的話打動,商量后決定反哺家鄉,把廠子建在大賀營村。
缺廠房,村里積極協調宋從新幾人老宅旁邊的空置危房,連成一片、蓋成廠房?;A設施不配套,村干部主動聯系電力部門,協調了變壓器,布好了電路。
“鎮政府更是從工商注冊、稅務申報、項目審批、貸款籌資等環節提供了全程幫助。”宋從新說。
在鎮村的關心和支持下,一個月的時間里,鄧州市好樂斯足球制造有限公司廠房建好,基礎設施全部到位。
“從新,這生產出來的足球準備怎么銷售呢?”賀小中問到。宋從新笑而不語。
第二天,大家發現宋從新不見了。
“廠里沒有,家里沒有,這都要開工了,人呢?人呢?”沒有聯系上宋從新的村干部急得團團轉。
此時,宋從新已南下廣州,找到以前對接的一家外貿公司,“我知道現在國外對足球的需求量很大,你們也急需找一些穩定的生產商。我們保證以最優秀的品質、最合理的價格長期供貨。”
幾天后,宋從新風塵仆仆地出現在村里,一份十年訂單合同展現在大家眼前。消息迅速傳開,大家熱情高漲,紛紛前來報名務工。
“這活基本都是機器做的,簡單易上手,兩天時間差不多就學會了。工資計件發放,大家多勞多得。”宋從新的話讓大家吃上了“定心丸”。
“90后”村民張曉曼就是第一批進廠上班的,她家里有兩個孩子上學,還有老人要照顧,家門口的工廠成了她最佳的選擇。“你看我現在,一個月能掙三四千,活也不累,家里家外都兼顧了。”張曉曼說。
村民李小梅家里兩個孩子上大學,婆婆癱瘓在床,經濟壓力壓在了丈夫一個人身上?,F在她是蒸球生產線上的一名工人,每月定時拿工資。
“工廠不缺訂單,工資發放及時,大家都干勁十足。帶動了周邊4個村的群眾就業,員工平均年收入達到4萬元以上。”賀小中說。
車間內,工人們井然有序地進行打料、貼皮、繞線、貼商標等操作。五顏六色的足球像一座座小山,整裝待發。
“我們生產的‘健身牌’足球主要銷往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廣受好評。目前,公司年產足球200多萬個,營業額超過2000萬元。”宋從新表示,今年他計劃再增加兩條生產線,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
“莓” 好
“段總,上次的‘紅顏’草莓特別暢銷,再發1000斤。”
“你那邊的草莓有幾個品類,價格分別是多少?”
……
一到草莓成熟的季節,高集鎮趙坡村孫康草莓種植基地負責人段志滿的手機,便一天到晚響個不停。有老客戶訂貨的,也有新客戶咨詢的。
走進高集鎮趙坡村,草莓種植基地的120座大棚,煞是壯觀。
“我們在西安種了13年的草莓,積累了經驗,銷售渠道也暢通。”段志滿說,他和朋友依托西安雨潤農副產品全球采購中心的便利優勢,把草莓賣往全國各地,擁有了一大批客戶。
雖說在外發展,段志滿一直關注著家鄉的發展變化。鄧州屬于農業大市,地勢平坦,氣候適宜,土壤酸堿度適中,種植草莓的條件得天獨厚。尤其是京東物流港成功入駐,物流產業迅猛發展,運輸草莓不再是問題。
“段總,種草莓的地已經協調得差不多了,你們打算什么時候回來發展?”隔三差五,高集鎮黨委書記陳峰,就會給段志滿打電話,講家鄉發展變化,盼他們回鄉創業。
2022年初,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段志滿和朋友籌措700余萬資金,在高集鎮政府的協調下,把一個荒廢的中草藥種植基地進行平整、改造,建成占地110余畝的草莓種植基地,搭建大棚120多個。
當年8月,栽種第一茬草莓。10月底草莓成熟,不料卻遇上了大麻煩。
“當時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各地交通管制,草莓運不出去。”段志滿回憶說,那時候,雞蛋大小的優質草莓,只能以較低的價格,在鄧州周邊銷售。來不及采摘的草莓,眼睜睜看著壞在地里。
回鄉創業,當頭一棒。段志滿和朋友并沒有氣餒。隨著疫情一天天好轉,他們看到了希望。當年12月9日,隨著交通秩序的恢復,草莓順利運往全國各地。
“第一茬草莓,雖說因為疫情損失一些,不過整體上并不賠錢。”段志滿說。
120座草莓大棚,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孛刻於加泄と嗣β档纳碛?。采摘高峰期,每天有上百人在地里忙,一天80塊錢,工資日結。
“我想自己種草莓,找志滿說。志滿爽快答應,給我草莓苗,教我技術?,F在我已經種有七八畝,一年能掙十來萬元。”村民張興隆說起自己種草莓的經歷,打心眼里高興。
如今,在高集鎮,像張興隆這樣,在段志滿帶動下種植草莓的大戶,已有60多戶。
目前,基地主要種植“紅顏”“紅玉”“白雪公主”三個品種。為保證草莓口感甘甜,肥料用的是進口有機肥料。為獲得優質果品,會將過多的花和幼果去除。
“外地客戶大都是開著貨車、帶著工人過來。我們的工人把草莓從地里摘出來,客戶在基地按照銷售需求進行包裝,很省心。”段志滿介紹,品相好的草莓銷往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1斤能賣到40多元,進入超市后1斤能賣到上百元;品相次一點的,賣到大型水果批發市場;到了5月份,旺季結束后,草莓基地對外開放,吸引周邊游客前來自行采摘。到最后,基本上摘得一點都不剩。
我們了解到,一個種植周期(每年8月份至次年5月份),一畝地大約能采摘草莓4000斤。高集鎮目前種植草莓110畝,總產值大約在600萬元左右。今年3月10日,單日銷售額更是突破了5萬元。
“金 銀”
當天空現出魚肚白,高集鎮黃龍村的金銀花種植基地里,村民們開始忙碌起來。他們頭戴草帽,手提籃筐,細心地采摘著金銀花。
“我把孫子送到學校后,就趕過來摘了。摘一斤3塊5,一天能摘個十幾斤。”村民韓存煥將籃子晃了晃,花苞沙沙作響。
鄰村村民單鳳英接過話茬,“這金銀花是用來做連花清瘟用的,連花清瘟貴的很,敢情咱摘的都是‘金疙瘩’?”
金銀花種植基地負責人王劍業邊幫她扶穩籃筐邊說:“可不,就是‘金疙瘩’!咱們栽的都是新品種‘四季花’,一年能摘五茬。旺季,一天用工得80多號人,村里老少都有事做。”采摘現場,歡聲笑語不斷。
每逢采摘季,王劍業都提前換好了零錢。大家采摘的金銀花稱重后,當場現金結算,“鄉親們掙錢都不容易,不能拖欠。”
為啥叫金銀花?很多人會這樣問。王劍業總是笑著解釋:“因為它開的花,一開始是銀色的,然后慢慢變成金色。”說著,他指向田壟間,新綻的花苞泛著瑩潤的白,半開的花朵已鍍上金邊,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說起種植金銀花的緣由,王劍業娓娓道來。
2020年的一天深夜,王劍業對著電腦店的賬本和電費單犯愁。
妻子小雪欲言又止,房貸與孩子學費像巨石壓在心頭。王劍業瞥見桌上連花清瘟膠囊,“金銀花” 三字讓他眼前一亮。突然,他握緊妻子的手說:“老婆,咱回老家種地吧!種中藥材!你看爸媽年紀越來越大,在城里根本顧不上他們,回去還能照顧二老。”?
“你瘋了?你可是從來都沒有種過地!”小雪急得聲音拔高了許多。
“我朋友老李在新鄉種金銀花,去年一畝地賺了八千多!”王劍業翻出手機里的聊天記錄,“再說,咱黃龍村有十幾畝地。你想想,現在連花清瘟多火,藥材肯定不愁賣!”
王劍業握住她的手,粗糙的掌心全是汗:“明天我就去找老李,學技術、問銷路,總比守著要關張的店等死強。”
找到老朋友取經后,王劍業選擇了“四季花”品種。他說:“當年種,當年都開花。5到15年是豐產期,一年能收個五茬。”
2020年3月,王劍業花了1萬多元,從山東買了3000棵金銀花苗,在黃龍村種了12畝地。
第一次修剪植株時,他照著網上教程一頓操作。卻不知,不同生長階段的金銀花修剪方式大有講究。原本生機勃勃的藤蔓,在他手中漸漸蔫頭耷腦,新發的嫩芽也停止了生長。
為了解決種植中遇到的難題,王劍業先后去河南新鄉、山東平邑考察,學習取經。同時,立足鄧州地理環境、資源優勢等條件,研究出適合自己的種植模式。
盛夏時節,王劍業的金銀花田成了金色海洋,花朵飽滿緊實,瓣瓣泛著溫潤光澤,湊近便能聞到沁人心脾的清香。他種植的金銀花品質上乘,剛一上市就成了搶手貨。福森藥業的采購負責人實地考察后,當場敲定長期合作協議。
金銀花耐旱、耐澇、耐凍,好伺候、收益好。有福森藥業收購,銷售渠道暢通。2024年,王劍業把金銀花種植面積擴大到40畝。
談起未來的規劃,王劍業表示,打算把種植面積擴大到100畝,再引進些改良品種。在村里建個烘干車間,把鮮貨加工成花茶包,進行線上銷售?;仡^組建個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和技術,按產量給大家分紅,帶領鄉親們一起把這“金銀”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