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那天,女兒從學校打來電話:“爸,你猜今天是什么節日?”我啞然失笑說:“不就是父親節嗎,你以為老爸out了。”電話那頭女兒大聲笑著說:“爸,父親節快樂!”我說:“謝謝了,你趕緊去上課吧。”女兒快活地答應一聲,掛掉電話。
曾幾何時,各種“洋節”甚囂塵上,來自網絡和商家的宣傳鋪天蓋地,讓人應接不暇。商家炒作,促進消費,拉動內需,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們不加選擇,把這些所謂“洋節”統統拿來為我所用,而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導致“洋節”在國內泛濫。每一年的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甚至是愚人節,大家跟風齊上,“洋節”過得不亦樂乎。君不見圣誕節各大超市和商場門口豎著七彩的圣誕樹,華燈閃爍,工作人員清一色的圣誕帽,活像一個個從西方遠道而來的圣誕精靈一樣,吸引著消費者的眼球;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各大鮮花店生意火爆,各種花語應景而生,搞得人眼花繚亂;而愚人節,學生、老師、朋友和同事互相愚弄,樂此不疲,讓人不齒,難道這也是在傳遞著正能量嗎?
試問,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我們有必要過分地推崇“洋節”,而對我們的傳統節日視而不見,這是我們國人應該做的嗎?在我們過分地炒作“洋節”的背后,有沒有覺得我們忘了本,迷失了我們民族的自尊,這難道是我們文化自信的表現嗎?
我們泱泱大中華,燦爛的歷史文明孕育了多少文人騷客,在他們筆下我們的傳統節日被寫得如詩如畫,中華民族的節日像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等,都是他們盡情謳歌的題材,留下多少千古名言和警句,傳唱至今,唐詩宋詞,世界敬仰。我們也應換換思路,把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大張旗鼓地宣傳、粉飾,也可以達到炒作“洋節”的效果。放著我們自己的優勢資源不去利用,一味崇洋媚外,最終是“長別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我們國家其實早就意識到這一點,近幾年國務院擴大國家法定假期的范圍,把傳統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都納入法定假日的范疇,目的就是要提高國人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讓我們積極地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媒體和網絡都應負起自己的責任來。
我們沒有理由盲目地羨慕別人,而無端地否定自己,甚至否定我們民族的東西,包括傳統節日,而去鼓吹所謂的“洋節”和“洋文明”,這些東西偶爾拿過來用用還行,而要把過“洋節”當主流,那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是我們要唾棄的,更要從道德層面去譴責的。
最后,我希望我們國人自尊起來,自信起來。新時期,新征程,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文化自信,愛我中華,弘揚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