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云:種成的莊稼鋤成的秋。
當麥子收到家里的時候,豐腴的田野,瞬間顯得有些空曠。三夏大忙季節,搶種搶收,一刻也不敢耽擱。五六月去種田,早晨上午錯半拳。夏日的播種,秋天的收獲,錯錯時間,莊稼的長勢就不一樣。一般在芒種前后,秋莊稼就已經種好,隨之而來的就是鋤秋。
夏日氣溫高、雨水多,是秋莊稼生長最快的時候。每年夏至過后,玉米、花生、芝麻迅速鉆出地面,覆蓋了麥收后的田野,翠生生的莊稼苗十分養眼。這時也是雜草生長最迅速的時候,特別是雨水越及時,雜草就與莊稼賽著長,為了確保有一個豐收的秋天,鋤秋成了農民必須從事的農活。
農民鋤秋由來已久。最有力的例證就是唐代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中的鋤禾就是鋤秋,是一件極為辛苦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必須要珍惜糧食的原因。
我記得兒時,??吹揭粦羧思曳课堇飳懼?ldquo;耕田莫嫌三伏熱,讀書需耐五更寒”的字句,把耕田之苦和讀書之苦鏈接在一起。這樣的人家常常是耕讀門第,父母往往用自己的勤勞教育子女,讀書要下苦功夫,就像他們耐得住三伏熱那樣耐得住五更寒。
現在隨著除草劑的廣泛應用,農民們很少在三伏天下地鋤秋了。孩子們也不會下地鋤秋了,父母教育他們,往往用三伏天下地鋤秋來恐嚇他們,如果不好好讀書,下場就是這樣。鋤秋和村頭的炊煙一起,淡化成鄉村往昔的記憶。
現在人們發現,大面積使用除草劑,帶來的環境污染是無法估量的,有些藥劑成分殘留在土壤里,對下一季的農作物生長造成嚴重影響,藥劑隨著成熟的種子也有可能進入人體內,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相比之下,人工除草雖然慢,但絕對安全。
因此,一放暑假,我就找出久違的鋤頭,在讀書學習,做好學生暑期安全教育的同時,和妻子一起拉開了鋤秋的序幕。
我家的地塊并不大,只有三畝地,靠近路邊,路西有一片楊樹林,下午總把長長的影子投在我家地里,成為勞作時難得的蔭涼。林子邊還有一個池塘,水波瀲滟,天光云影,不時有白鷗和野鴨光顧,為我們鋤秋獻上一兩聲清越的歌兒。
夏日的太陽和我們一樣勤奮,我們鋤秋成了陽光下的勞作。
炎炎烈日下,鋤秋是個技術活。一鋤在手,根深的雜草,必須使勁挖掉;土層堅實處,要用力剁開;靠近莊稼的雜草,用鋤尖輕輕勾掉;莊稼苗根系的雜草,一定要挑離土壤;鋤頭這時成了你揮灑自如的武器,廣闊天地里,你可以盡情施展。雜草生命力的頑強,只有鋤秋時你才能感受到,只要它們的根系有一絲與土壤接觸,就可以復活,生機無限。
鋤秋雖然勞累,但也有趣。西邊的綠楊林里,各種各樣的鳥兒在盡情地吟唱,陽光下,它們隱身在楊樹的最高處,無拘無束。對于它們,我是局外人,我默默地握著鋤頭,侍弄著莊稼,享受著它們的精彩演出。
鋤秋還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地里的雜草,分直根系、須根系兩大類。直根系主要有馬炮、馬兜鈴、鐵莧菜,牽牛秧、馬齒莧、雞冠莧、刺芥芽等,它們在田里是雜草,在生活中可是寶貝;須根系主要有竹節草、亂草,它們根系龐大,對作物生長威脅很大,必須斬草除根。
因為鋤秋,往往會引發許多人生感嘆。想當年,普天之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那是何等的氣派!現在,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鋤秋又顯得何等的原始!失去的總是美好的,現代的總讓人想起原始的。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期望,迫使人們在追求效率、效益的同時,忍不住回頭遙望,對原始的耕作方式產生了美好回味。同樣是小麥面粉,石磨磨的要比機器磨的貴好幾倍;不打農藥的糧食比打過農藥的糧食吃著更加放心。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就像作家對寫作的熱愛,大家都知道付出與得到很可能不成比例,農民仍堅持勞作,揮動鋤頭,耕耘著自己的明天和希望;作家仍眷戀著自己的寫作,揮動自己手中的筆,把思緒轉化為一個個文字,一篇篇文章。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夢,這個夢需要他們揮動鋤頭,向豐收的秋天進發。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應是鋤秋時的真切感受。
鋤秋雖然是一件苦差事,但你可以意外收獲一份驚喜。勞動鍛煉了你的身體,收獲了糧食。不用除草劑,你的糧食沒有農藥殘留的顧慮,三高癥離你遠遠的,這健康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啊。
等到花生封壟,芝麻開花,玉米成林時,鋤秋也就結束了,看著滿地茂盛的莊稼,直覺得這豐收的秋天就是自己一鋤頭一鋤頭鋤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