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詞語的形成,都是人們對自然、社會現象認識的結果,由于認識的偏差,有些詞語所表達的概念含義是與事實大相徑庭的,就形成了詞語的“冤案”。盡管后來人們的認識水平提高了,但由于司空見慣,人們仍然沿用它不以為非。這里不妨舉幾個例子。
螟蛉之子 螟蛉,是稻蟲螟蛉一類鱗翅目昆蟲的幼蟲。上古人們認為蜾蠃不產子,則喂養螟蛉為子?!对娊?middot;小雅·小宛》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因而,人們長期把收養的兒子稱為螟蛉之子,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南朝宋代人陶弘景就發現了問題,陶弘景小時候讀《詩經》,對蜾蠃養子之說不輕信,便留心觀察他們的活動。觀察后,他發現傳說與事實相悖。一天,螟蛉正在窩內活動,蜾蠃飛來,用尾部毒針刺螟蛉,螟蛉立刻僵臥不動。于是,蜾蠃的幼蟲就來咬食螟蛉。原來,蜾蠃有自己的后代,它背螟蛉回巢,不是撫養,而是作為子女的食糧!陶弘景的發現為后人贊許?,F在的許多詞典都注明陶弘景發現的事實。但“螟蛉之子”作為“養子”的代稱仍沒有被廢止。
登徒子 登徒子,作為一個概念,向來稱人們視為好色者的代稱,其源于戰國時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登徒子有一次在楚王面前講宋玉的壞話,說宋玉體態瀟灑俊秀,能言善辨,希望大王不要讓他出入后宮。
一天,楚王以登徒子所說詢問宋玉。宋玉答曰:“體態瀟灑俊秀,這是天生的;能言善辨,這是老師教的;至于好色,這是我所不具備的。天下的美女,沒有超過楚國的。楚國漂亮的姑娘,沒有超過我家鄉的。而我家鄉美麗的姑娘,沒有超過我東鄰那位女孩子的,那位美麗的女子增一分就顯得太高,減一分就顯得太矮,臉上搽粉顯得太白,涂抹胭脂就顯得太紅,眉毛像翠絲的鳥羽,肌膚像高山潔凈的白雪,腰如束了一條素帶,牙齒像含著白色的貝殼,她嫣然一笑,能夠使下蔡、陽城的人都為之傾倒。但這位女子‘登墻窺臣’(趴在墻頭上注視我)三年,我至今還沒有接受她的愛情。”
宋玉的一番話,不僅打消了楚王對自己的疑慮,反而使登徒子落得個好色之名。千百年來,人云亦云,都把登徒子作為好色之徒的代名詞。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毛澤東在杭州下榻,召集一批學者讀古典文學。在談到《登徒子·好色賦》時,毛澤東認為登徒子并非好色之徒,寶貴易妻,這在舊社會是常見的現象;登徒子作為朝廷命官,完全有易妻的條件??墒?,他妻子那么丑,他不僅不易妻,而且長期廝守,并生了五個孩子,這說明他不僅不好色,而且是執行婚姻法的“模范”。
毛澤東之說,入情入理,第一次為登徒子翻案,不過,習慣成自然,登徒子在詞語的海洋中,仍然還背著“好色”的黑鍋。
緣木求魚 “緣木求魚”,語出“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想擴張領土,稱霸諸侯,問計于孟子。孟子趁機宣揚王道思想,指出梁惠王“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孟子這話的大意是說,用您這樣的做法去滿足您這樣的欲望,就像爬到樹上去抓活魚一樣,根本無法有令人滿意的結果。“緣木求魚”作為成語流傳下來,比喻方向或方法不對,絕不可能達到目的。千百年來,中國人堅信這個成語喻義的正確性,深信魚是不能爬到樹上的,到樹上自然也抓不到魚??墒?,現代科學考察發現,熱帶雨林氣候地區確實有一種魚,靠鰭的支撐,能爬到樹上。不過,科學發現也沒有危及這個成語的生存,人們仍然照傳統的喻義運用“緣木求魚”一詞。
詞語中的“冤案”不少,只要我們平常稍加留心,便不難發現,了解詞語中的“冤案”現象,不僅有利于認識語言發展的軌跡,而且有利于豐富大腦中的知識寶庫,增加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