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記者 王 璐 唐書曉 通訊員 王元明)“門前的公路直通中心集鎮,交通非常便利。房屋后邊是我們的蔬菜大棚,看這長勢,又是大豐收??!”日前,穰東鎮北王營社區移民張金鳳高興地告訴記者。
張金鳳原在淅川從事農機維修工作,自搬遷到我市穰東鎮落戶后,便開始種植無公害蔬菜。今年上半季,她經營了一個占地1.2畝地的大棚,種植苦瓜、黃瓜和羊角蜜;下半季種植了黃瓜套種西紅柿。記者看到,大棚內黃瓜已經陸續成熟,工人正在采摘、裝車?!皠偡N上的西紅柿,從育苗到上市大約需要一百天,剛好到過年可以上市?!睆埥瘌P說,今年上半年,我這一個大棚收入了6萬元,真是太高興了。
該社區有207戶864人,像張金鳳這樣的移民致富典型只是一個縮影。移民劉三家,種植了黃瓜、辣椒兩個大棚,預計年產值7萬元左右……這得益于鄧州市萬豐果蔬合作社的建立,實現了生產、管理、銷售一體化的高效農業發展模式,目前已帶動30余戶加入蔬菜種植。
自2011年8月移民搬遷過來后,為盡快實現增收致富,社區兩委干部通過多次外出考察學習,確定從調整結構入手,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在穰東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協調農信社給予貸款支持。社區一期建成了25個暖冬式蔬菜大棚,并成立了鄧州市萬豐果蔬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初期,由村支部書記帶著群眾代表先后到山東壽光等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引進了溫室大棚蔬菜生產技術,統一規范化管理。同時,加強與南陽農業化產業龍頭企業鑫隆醬業的合作,為以后共同發展醬菜、泡菜打下基礎。張金鳳告訴記者,合作社聘請專業技術員從包裝到銷售全程指導,有了合作社,啥都不用操心了。
該社區又在市移民局的幫扶下,集體建設溫室大棚18座,承包給居民生產經營,并配備了供水供電設施,使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30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了“強村富民”的目標。村干部周勝林說,果蔬一年可種兩季,一茬接一茬,一季大概能收獲8次,平均一個月收獲3千斤左右,一季產量約3萬斤,經濟收入8萬元左右,這些有機無公害果蔬主要銷售南陽、鎮平等周邊縣市。
4年來,該社區按照“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工作目標,以人為本、強化服務,將社區打造成為一個干群關系融洽、經濟發展良好的新型移民社區。在今年“七一”表彰大會上,該社區獲得了全市“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