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張峰是我市穰東鎮移民社區北王營村的黨支部書記,自從干上這個差事,他就開始尋思著如何帶領群眾致富。這段時間,村里新上的項目可沒少讓他操心。
前段時間連續多日的陰雨天氣,讓北王營村黨支部書記張峰有些著急,村里新上的奶牛標準化養殖項目因為天氣耽擱了施工,這不,雨剛剛變小,他就趕到工地查看現場。北王營村奶牛標準化養殖項目投資1500多萬元,擬建標準化奶牛舍1500平方米,配套建設飼料倉庫7800平方米,可年存欄奶牛490頭,年產鮮奶3000噸。
對北王營村來說,這樣的項目值得自豪。但在2011年,作為新建的移民社區,面對人均1畝4分耕地,大量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的現狀,北王營村面臨著很多問題。 北王營村黨支部書記張峰告訴記者:“移民搬遷過來以后 ,生腳踏生地情緒很不穩定,生產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也都和原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前期我們的工作壓力很大。如何使全村群眾在遷居地愉快安定生活,成了我們村支兩委的首要任務”
張峰以前是村里的信貸員,他頭腦靈活,做事勤快,很受村民喜歡,2011年,他被村民推選為鄧州市穰東鎮北王營村第一任村支書。剛上任的他就如何使移民“搬得來、穩得住、能發展、快致富”絞盡了腦汁。據張峰回憶,當時移民搬遷過來以后居民收入普遍下降,他想著如果經濟上去了,那么人心才會穩定得更快。因此便組織村兩委商量,準備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帶動移民快速致富。后來通過到各地的實地考察發現種植大棚的經濟效益比較好,收入也很可觀,所以回來以后就確定從種植大棚開始調整農業種植產業結構。
2012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王營村先后貸款500萬元,一期建成26個暖冬式蔬菜大棚,通過統一生產管理,統一銷售,實現產、供、銷緊密結合的高效農業發展模式。作為第一批嘗試種植蔬菜大棚的村民張金鳳,她已經切切實實地感受移民社區的好處:“承包了這個大棚以后,收益確實不錯。每年凈收入至少五萬元。對于我們農村人來說,靠著這一畝地一年能收入五萬塊錢真的是非常不錯了?!?SPAN lang=EN-US>
北王營村共有207戶,875人,前期興建的蔬菜大棚顯然不能滿足全村人的需要,為此,在村支書張峰的號召下,北王營村計劃興建200個光伏大棚,讓所有村民都可以得到實惠。通過土地流轉出租蔬菜大棚等致富項目的實施,北王營村村集體也有了可觀的收入,如今全村村民的新農合、新農保費用都有集體出資代繳。
據了解,目前在鄧州市,已有1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主動與移民建立起農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合作關系,為移民舉辦實用技術培訓100多場次,推廣增產增效的農業科學技術30多項。此外,目前鄧州市28個移民社區已興辦各類企業30家、養殖小區40多個。帶領移民就業創業、發家致富,已成為鄧州各級黨組織密切聯系群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