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里,氣候宜人,來到穰東鎮穰東惠濟幸福院,院內草木蔥蘢、花紅柳綠,走廊、房間窗明幾凈;院內白墻、樓梯走廊上都張貼著關愛老人、敬老愛老的標語;有的老人在聊天,有的老人在看電視……一片溫馨祥和的氛圍。
“自打我和老伴來到這兒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生活無憂,日子過得舒坦得很!”趙永杰老人笑著說。
今年85歲的趙永杰是穰東鎮鄒莊村貧困戶,肢體有二級殘疾,生活不能自理,老伴畢炳華90歲。由于孩子都在外務工,照顧老人的時間有限。在今年春季的“四集中”兜底保障排查中,夫妻二人在鎮村幫扶人員的幫助下,入住幸福院,日常生活都有專人照顧,老兩口一個勁兒地夸黨的扶貧政策好。
穰東惠濟幸福院屬于穰東社區村集體經濟,創建于2019年11月,總面積4500平方,共有30余個房間,每個房間均按照“五有”標準配備,可容納近100名助養對象。院內設有老年康復部、護理部、餐飲部等,同時還設有閱覽室、棋牌室等,旨在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鎮把‘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作為最大的民生任務、政治任務和夯實脫貧質量的有力抓手,進一步打牢脫貧攻堅工作基礎。”穰東鎮黨委書記萬洪志說。
該鎮在“四集中”對象確定上,通過大數據排查出貧困人口中重度肢體殘疾68人、重度精神殘疾44人、重度智力障礙108人、康復期重大疾病患者2人、80歲以上獨居分散特困供養對象28人、其他需要助養67人,共計317人名,為各村排查提供了基礎數據。
在核查工作中,該鎮要求做到“三看”,一看戶容戶貌、二看生活質量、三看贍養(監護)人履職盡責情況。鎮黨委書記組織由主抓扶貧、民政班子和各村村組干部逐人聽取匯報,逐戶進行研判,確定有23名對象需要集中托養、14名對象需要集中醫養、23名對象需要集中供養、33名對象需要進行集中助養、42名對象需要居家統一照看。
“最初讓我們來這里的時候,我真的不想來,一是覺得丟人,二是也不習慣。沒想到這一住也不想走了,在這里我不僅能照顧老伴,每個月也有2000多塊錢的收入。”火星村貧困戶劉淑慧說。
劉淑慧的丈夫高敬民今年58歲,6年前因患腦梗導致癱瘓,劉淑慧在家里照顧丈夫不能外出工作。每個月丈夫吃藥的費用就需要600多元,現在慢性病醫療可以報銷每個月的藥費,丈夫住在這里日常開銷全省了,劉淑慧也在幸福院找到了工作,增加了收入。
在“四集中”工作推動上,針對有些貧困老人的排斥心理,該鎮組織贍養人或監護人到新野、汲灘、趙集托養中心實地看,請管理人員盡心講解,談幸福大院的規劃。同時,向監護人灌輸托養一人解放全家的觀念。
在此基礎上,該鎮還在籌備泰山村和葛營村幸福大院的建設,依托原有住房,進行升級改造,其中泰山村幸福大院可容納20名助養對象,葛營村幸福大院可容納50名助養對象。該鎮還要求各幸福院實行全員微笑服務,以“愛心、耐心、細心、真心、責任心”的服務理念,24小時全心全意為老人服務,讓貧困老人生活的有尊嚴。
“現在我住在幸福院,不用交一分錢,吃得好、住得好,姊妹們照顧我像照顧家人一樣,每天給我擦洗身子,給我喂飯,從不嫌煩。”該鎮鄭莊村貧困戶彭風琴激動地說,她患有腦中風、全身癱瘓,在老伴去世后,她被孩子們送到鎮平縣一家養老院,由于孩子們收入都不高,一個月1000多余元的費用都交不起?,F在到了幸福院,日子過得很舒心。
“‘四集中’工作是扶貧工作的有力抓手,不僅可以有效解決特困供養、重度殘疾等人員的問題,也解決了家庭負擔重、脫貧難的問題。我們通過明確標準、澄清底子、逐戶核查、集中研判,對符合條件的群眾集中供養,取得了明顯成效,入住群眾和親屬滿意度極高。”萬洪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