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穰東鎮明寨村,王戰友夫婦是遠近聞名的好人,他們不離不棄照顧一個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癱瘓在床的76歲老人20多年的故事,被當地傳為佳話。近日,記者走進該村,采訪這個“一句承諾一生守護”的感人故事。
三間瓦房,兩間偏房,小院里的地坪用水泥硬化過,房屋略顯簡陋,但卻被屋子主人打掃得極其干凈。75歲的王戰友和他71歲的妻子張秀梅正在給雞喂食,兩位老人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
當記者說明來意的時候,性格開朗的張秀梅笑著說:“真是沒啥可宣傳的,咱答應了人家,就得做到。”
事情要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說起,王民躍和王戰友一家就是鄰居,王民躍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那是個掙工分的年代,我和秀梅要去干活掙工分,可是家里大大小小6個孩子卻無人照顧。二奶(王民躍的母親)就讓我們把孩子送到她家,大點的孩子還好,小的還得她抱著才行。那時候我們兩家處得像親人一般。”王戰友回憶道,二奶和民躍哥對幾個孩子非常好,有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先給孩子們。孩子們也是老奶長老奶短地叫個不停。
更讓王戰友一家人感動的是,由于王戰友家只有三間草房,孩子太多家里住不下。王戰友的二女兒王紅霞就一直住在王民躍家。
“紅霞在民躍哥家一直住到17歲,給他們添了不少麻煩。”王戰友說,那個年代人們都很窮,不管是孩子生病,還是媳婦生孩子,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只要喊聲二奶,二奶從沒說過“不”字。
王民躍一直沒結婚,二奶也越來越老。一次閑聊中二奶傷感地說:“秀梅、戰友,等我走了,民躍可憐啊!”說著二奶流出了眼淚。王戰友夫婦說:“二奶,你放心,只要我們在,都會把民躍哥當自己親人一樣照顧。”
幾年后,二奶走了,王戰友夫婦也開始履行自己的諾言。
最初,王民躍身體不錯,生活可以自理,王戰友只要改善伙食,就會叫民躍一起吃飯。1997年,王民躍得了腦梗,王戰友把他送進醫院,經過緊急搶救,命是保住了,但王民躍從此偏癱了,得依靠拐杖才能走路。王戰友決定把王民躍接到家里,但是王民躍不想給戰友一家添麻煩,王戰友便要求一家人每天必須有一人去民躍家轉轉看看,有沒有什么需要幫忙。
1999年王民躍再次腦梗,這次他徹底站不起來了,王戰友夫婦直接把他拉到了自己的家里。照顧一個癱瘓的病人,對王戰友一家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吃飯需要喂,洗澡需要兩個人一起才能完成……病人的飲食還不能和正常人一樣。
“戰友叔一家真是好人,要不是他們民躍叔可能早沒了。”村干部王吉要感嘆。
因為要在老宅基上蓋房子,夫婦二人和民躍一起搬進了王民躍的老院子,并收拾了他的房子,硬化了地坪,老院雖然簡陋卻很溫馨。夫妻倆堅持每天一日三餐給民躍喂飯;冬天一周給民躍洗一次澡,夏天一周洗三次;洗被褥,打掃衛生……這一晃就是21年。
踏進王民躍的臥室記者看到:臥室干凈,被褥整潔,一個面容祥和的老人躺在床上。
“老叔,戰友叔對你照顧得怎么樣?”記者問。“好,好!”王民躍聲音洪亮,瞬間老人的眼里溢滿了淚水。
“民躍叔沒受罪,戰友哥夫妻倆也只能做到這個份上了,二十多年了,生病了就趕緊送醫院,就是有孩子也不一定能照顧得這么好。有時他們還打電話讓自己的孩子回來幫助照看……”該村村民孫軍蓮說。
今年以來我市開展“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在鎮村干部來征求王民躍的意見時,老人淚流滿面,他覺得這里就是他的家,王戰友夫婦就是他的親人,他不愿意離開這里。“我們活到什么時候,就照顧他到什么時候,畢竟我們答應過二奶。”王秀梅笑著說。
“王戰友夫婦雖不認識字,但他們都是實在人,有耐心,真心對人。因為一句承諾守候一個癱瘓的病人20多年,他們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是大家學習的榜樣。”該村黨支部書記王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