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走進穰東鎮張拔莊村,一條條水泥路縱橫交錯,一排排民居錯落有致,廣袤的田野里,綠油油的麥苗長勢喜人,一幅生機勃勃的秀美景象。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張拔莊村科學制定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以產業扶貧為抓手,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與日俱增。
架橋修路 下好致富棋
“哥,你又上地干活哩。”“現在咱村的路越來越好,再也不像以前下個雨兩腿泥了,干活也有勁了。”市交通局派駐該村第一書記于高翔與村民劉祖敬正在打著招呼。
于高翔記得,他剛來村里時全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收糧食的商戶也不愿意到村里來。為啥?交通不方便,收的糧食價格要比其他地方一斤少買幾毛錢,群眾出行不便,農副產品運輸更困難。
要想富,先修路。于高翔把這一情況與單位溝通后,申請到“村村通”項目,2015年至2017年,新修了長4.7公里、寬4.5米的水泥路,把7個自然村連接起來,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
一條洋洛河滋潤著兩岸的張拔莊村和高孫村,張拔莊村有200多畝地在河對岸,由于兩村之間沒有橋,村民需繞行很遠的路才能到地里干活。雖然對岸的土地肥沃,但群眾都不愿意耕種。在幫扶單位的關心支持下,2017年元旦,一座橫跨洋洛河東西兩岸的橋梁拔地而起,兩村之間連通起來了。
“我們現在拉糧食方便了,農副產品也能賣上好價錢。”劉祖敬說。
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村里修路搭橋,告別了吃水難,文化廣場、文化服務中心等一件件惠民實事,讓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頭雁領航 同寫致富經
“各位寶寶們,這條是淺黃,非常漂亮,價位是100元,有需要的寶寶們請下單……”該村黨支部書記劉峰正在通過直播銷售錦鯉,“直播能給魚友們更直觀的感受,體驗更好,銷量不錯。”
劉峰新型農業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該村土地300畝,發展泥鰍養殖。2018年底,劉峰瞅準養殖錦鯉商機,在兒子的指導下,轉養錦鯉,通過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進行網絡直播,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書記。
“錦鯉價格從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合作社現在有9個直播間,最好的直播間一晚可有七八千的收入。”劉峰說。
致富不忘鄉鄰。劉峰新型農業合作社現有十幾個錦鯉池,常年有8名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脫貧戶齊德敬正在喂魚,隨著電動喂食機噴灑出的魚食,錦鯉們蜂擁而至。“合作社活兒不重,一天80元現結,貼補了家用。”齊德敬說。
致富帶頭人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村民劉澤友流轉土地20多畝發展泥鰍養殖、種植蘿卜和甜葉菊,農忙時有20余名群眾在地里除草、施肥、澆水;村民齊林江成立家庭服裝加工廠,吸納3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志智雙扶 推開致富門
幫扶單位市交通局投入幫扶資金,放在村里的同心超市,用于發放獎品。每周三下午駐村第一書記和扶貧專干走村入戶查看戶容戶貌,進行現場打分,并根據打分情況發放積分卡。每周四在村部準時召開宣講會,進行政策宣講和答題活動,提高了政策的知曉度,改善了貧困群眾的精神面貌。
志智雙扶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貧困戶的想法,成為自力更生的不竭動力。張萬好夫妻倆輕微智障,家中3個孩子,家里雜物亂堆,無處下腳,成了難題。
“作為長輩,你們在孩子面前沒有樹立好榜樣,不能再讓孩子走你們的路,要把他們培養成有用的人。”村干部隔三差五到其家中做工作,讓其燃起生活的希望。
“宣講會上,看著別人領積分卡到愛心超市兌換生活必需品,自己很不好意思,好日子都是干出來的。”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他家從衛生最差轉變為全村學習的榜樣?,F在張萬好夫婦吃苦耐勞,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于高翔介紹,該村每季度開展一次“五星貧困戶”評選,即創業就業星、重教希望星、庭院衛生星、家風文明星、政策明白星。對于五星貧困戶,嚴格執行獎勵標準,并進一步向鎮里推薦爭取獲得鎮級十佳“五星”貧困戶。
產業因路而旺,腰包因產業而鼓。陽光照耀下的張拔莊村恬淡和諧,文化廣場上響起了《好日子》的音樂,村民們踏著節拍翩翩起舞,爽朗的笑聲訴說著鄉村振興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