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高集鎮大地生機勃勃:寬敞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戶戶,民居前堆滿了金燦燦的玉米;田野上,鄉土人才奔走在田間地頭,為農業發展建言獻策;家庭農場里,黨員干部為群眾傳經送寶,“咩咩、哞哞、咯咯”聲此起彼伏。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高集鎮以黨建引領,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以產業扶貧為重要抓手,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培養壯大鄉村人才隊伍,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的基礎。
黨建引領 基層強起來
“在培訓會上,老師說農村大有可為,咱們得好好謀劃,做好土地這篇文章。”近日,任崗村主題黨日活動,村黨支部書記李勇正在給村干部講述外出學習的感悟。
“村里種元胡較多,我想把全村的種植戶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村干部杜小雄說。
“這個想法不錯。”在座的黨員干部紛紛表示贊成。
任崗村的這一幕是高集鎮23個行政村的縮影。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該鎮高度重視基層組織建設,以提升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號召力為重點,配優選強村黨支部書記,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對村支兩委班子培訓,激發組織活力,提升農村黨建質量。同時,積極開展黨日活動,利用每月第一周的周四,組織黨員集中學習黨的基礎知識和扶貧政策,討論研究村重大事項,確定本村發展思路。
對貧困村軟弱渙散黨組織的整頓力度不斷加大,強化示范引領;完善幫扶指導、督查考核;發揮黨員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帶動作用,號召黨員爭當致富帶頭人,形成了“爭先進、當大戶、帶領群眾同致富”的濃厚氛圍。
產業興村 群眾富起來
每天早上8點,高集村鴻鑫帶貧車間的脫貧戶李小青安頓好丈夫、孩子,就急匆匆地上班了。
操作臺前,縫線、剪線、翻皮……李小青多個操作一氣呵成,“家門口干活,每月都有活錢兒,以前掰著指頭過日子,現在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
李小青是該鎮貧困群眾的一個典型代表。出門打工,顧不上家;可照顧家了,又掙不到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該鎮鼓勵各村的能人或在家門口辦廠或發展種養殖產業,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
一時間各種加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在各村相繼出現。這些加工廠因為技術含量不高、工序簡單和時間靈活,吸引了許多不能外出務工的群眾。鴻鑫帶貧車間常年有180余人在工廠上班,帶動了高集村及周邊村;李崗村的箱包廠50余名群眾在此就業致富,任崗村脫貧群眾喬清貴的艾草加工廠,讓8戶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增收……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該鎮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按照“示范帶動、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全面開花”的“產業強村”推進思路,做到戶有增收項目、村有產業基地、鎮有龍頭企業。同時,該鎮拓寬致富渠道,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通過果蔬種植、煙葉種植等高效農業帶動群眾增收。
人才支撐 鄉村活起來
2009年,海歸碩士蘇紅月做了件“瘋狂”的事,他放棄年薪20多萬元的高薪職務,回到楊營村種植草莓。
“我是個農村娃,就想著在農村干一番事業,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蘇紅月說。
經過多年發展,他建成了以種植草莓為主,西瓜、甜瓜、白菜等農作物為輔的同福農場。目前蘇紅月帶著20多戶鄉親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以農場為基礎,建立了現代化的生產和銷售體系,形成產銷一體平臺,使農戶以較低投資,獲得較高回報。
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的發展,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在該鎮脫貧攻堅工作中,科技人才、醫療人才、鄉土人才等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在高質量脫貧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該鎮積極宣傳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吸引高集籍在外鄉賢回鄉創業。為使貧困群眾有一技之長,該鎮還組織各行業專業技術人才,通過“雨露計劃”“送崗進村”“送崗入戶”等活動,面對面了解群眾的疑惑,點對點精準幫扶,使更多的貧困群眾吃上“技術飯”。此外,還積極吸納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和返鄉大學生加入黨組織,充實基層力量,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在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基礎上,我們不斷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無縫對接’,做強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改善人居環境,提高鄉村顏值,為鄉村振興開好頭、起好步。”該鎮黨委書記陳峰說。
現在,群眾笑容多了,腰包鼓了,生活好了,廣大黨員干部帶領鄉親們昂首闊步奔小康,一幅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高集大地上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