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營村曾經很出名,兩年換了四任村支部書記,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落后村。
如今,這個位于汲灘鎮東北部的村子,在村黨支部書記金明漢的帶領下,54名黨員,4個黨小組,用25年的時間,以實際行動完成了一個落后村的成功“逆襲”。
問診于民找“病根”
1994年,在群眾的一片呼聲里,擔任村小學總務的金明漢,走馬上任村支部書記。但群眾對村干部的“差評”,讓他和村支兩委一班人下決心要找出癥結:“民心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必須要弄明白,過去的村支兩委是在哪里摔倒的。”
大家思想統一后,在原元莊鄉黨委的組織指導下,王營村村干部走上了問診于民、對癥整改的“逆襲”之路。
通過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群眾意見最大的3個問題浮出水面——村支兩委班子戰斗力不強,遇到問題各唱各的調;產業發展思路不清晰,帶動群眾致富后勁不足;聯系服務群眾“冷橫推”。
不久,一位市領導來到王營村,一句話為村干部們指明了努力方向:“王營村缺的是一支團結互助、踏實為民的基層干部隊伍,是沒有一個將心比心為老百姓著想的‘當家人’。”
找準了癥結,王營村村支兩委班子開始用實際行動改變現狀。
對癥整改求轉變
以建強黨組織為抓手,著力提升村支部發展能力。黨支部一班人認真開展“兩學一做”“三會一課”教育和主題黨日活動,金明漢親自講黨課。通過組織學習,支部黨員的政治理論水平得到了提高,思想的弦繃緊了,為老百姓干實事的勁頭足了。
1999年,由于南水北調中線移民,村里要給移民流轉土地180畝,部分村民不支持。村支兩委經過認真分析,認為三組6戶意見最大,就決定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讓全村群眾來表決。
經過村黨支部會提議、村支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決議,決議公開、結果公開后,村民們理解了移民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順利流轉土地180畝。
此外,農村低保、優撫、五保審核辦理,勞保人員審批資金發放,土地爭議、宅基地報批審核等村內事物,都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抓落實,切實解決了老百姓辦事難的問題,讓老百姓看到了村支兩委“求變”的決心。
摸準村級組織作用發揮和村級組織發展的制約因素,立足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客觀實際,汲灘鎮黨委幫助王營村制定了村級發展長遠規劃。在扶貧單位的幫扶下,土地整理、環境整治、修筑村道、生活用水以及美麗鄉村建設等,讓王營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同時,種植、養殖、石材加工等經濟實體應運而生,一個充滿希望的王營村,正蓬勃發展起來。
聽說記者來采訪王營村,80歲高齡的老黨員孫祖芳特意來到村部,她說:“王營村的每一點變化,我都看在眼里。過去有事找不到人,村里開會都組織不起來;現在,有了領頭人和主心骨,村民就更有希望和奔頭了。”
“黨建+”促發展
創新思維以“黨建+”促發展。以黨建統領,抓關鍵少數;以“黨建+”為載體,辦示范點;依據自身優勢打造“黨建+民俗鄉村”發展模式,展示特色亮點。
“昔日基層黨組織與群眾的隔閡在村支兩委的努力下逐漸彌合。”金明漢說,“我們以服務群眾為手段,重新樹立村黨支部的威信。過去到村里辦事人難找、事難辦,現在到村里便民服務中心咨詢相關事宜,村干部熱情接待,耐心指導,詳細告知需要準備的材料,群眾都說‘以前辦事比較拖沓,現在村干部態度不一樣了’。”
利用移民流轉土地的集體資金,建起了新的教學樓,在市教體局的扶持下,又建了新的教師宿舍、餐廳、院墻,打了深水井。如今,從幼兒園到小學6年級,學校有400多名學生。
新修的通村水泥路、新建的游園、文化廣場,在綠樹紅花的掩映下,村民們在各種健身器材旁或健身或閑聊,祥和溫馨。
“接下來,我們要呼吁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重點打造民俗鄉村的文化底蘊,展示在外成功人士的奮斗歷程和鄉賢精神,培養村民的村域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覺性,激發在外成功人士情系故土、反哺家鄉的熱情。”金明漢說。
看著嶄新的王營村小學,看著正在建設中的民俗文化村,看著老黨員孫祖芳臉上充滿期盼的笑容,王營村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實現了“后進”到“先進”的成功逆襲,基層黨組織的堅強堡壘作用,讓王營村正走在鄉村振興的光明大道上。
村支兩委班子研究村內事務 本報記者 馬文濤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