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鄭老板嗎,我預定的50箱黃金梨準備好了沒?能不能按約定的時間送過來?”“已經準備好了,馬上裝車。”
掛下電話的鄭萬科立刻招呼三四名員工過來裝車,目送著貨車遠去,鄭萬科又趕緊準備下一單貨。
分揀、裝箱、搬運、裝車……利源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鄭萬科帶著村民正在打包黃金梨,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今年黃金梨大豐收,畝產4000至5000斤,畝均收益可達5500元左右。”鄭萬科高興地說。
鄭萬科是九龍鎮白廟村人。2014年,在外打拼多年、有一定積蓄的他決定回鄉創業。
“離家時間越長,對家的思念就越深。每年回來,村干部們都給我宣傳優惠的返鄉創業政策,勸說我回來發展,看到家鄉的環境越來越好,就堅定了我回來創業的決心。”回想起當初回鄉探親到決定創業的經過,鄭萬科仍然激動不已。
返鄉之后的鄭萬科對今后的發展作了各種各樣的規劃,又進行了實地調研。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到方城縣博望鎮考察,發現這里種植的黃金梨皮薄、脆甜、無渣,市場前景也好。加上白廟村的土質好,土地肥沃,適合種植果樹。在得到家人支持后,鄭萬科就和村干部商議,想在本村發展黃金梨種植。
他的想法得到鎮村的積極響應。2014年冬,該村多方聯系梨樹專家,結合梨樹種植所需的土質、灌溉等條件,幫助鄭萬科流轉了200余畝土地。
鄭萬科回家種梨樹的消息立刻傳遍了整個村子,種了一輩子地的村民們都不看好他:“這娃真憨,放著外面豐厚的收入,非要回來種地,地里還有金疙瘩?”
村民的不解沒有打消鄭萬科發展梨樹種植的念頭,他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兒,在地里沒黑沒夜忙碌著。
翻地、施肥、買樹苗……每一步,鄭萬科都不敢掉以輕心。當一株株梨樹苗在白廟村“安家落戶”,鄭萬科頗有成就感:“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到果園走走、看看。”
家有十畝園,手腳不得閑。修枝、授粉、疏果、套袋,鄭萬科像對待孩子一樣精心管理著這些梨樹??粗鏄渖瞎佑尚∽兇?,鄭萬科累并快樂著。
隔行如隔山。為了種好黃金梨,他以果園為家,沒有種植技術,他或買書自學,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或外出學習經驗,或及時請教專家。政府組織的果樹種植培訓,他也積極報名參加。同時,該鎮農技部門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及時組織農技專家為他解決種植方面遇到的難題。
在鄭萬科的勤奮努力和鎮村的一路扶持下,3年后,梨樹掛果了,并賣出了好價錢。
黃金梨成熟后,常溫下不易儲存,建設冷庫成為鄭萬科亟待解決的問題。多年的投入,手中資金不多,鄭萬科愁得整宿整宿睡不著覺。
“沒有冷庫,成堆的梨就要腐爛,這損失可就大了,多虧了鎮村的幫助。”鄭萬科現在說起來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鎮村干部了解鄭萬科的困難后,立即與市農業部門聯系,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為他協調了特色農業項目,建設了占地近200平方米的冷庫,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
“除了發展本地市場,我們還通過淘寶、拼多多等平臺銷售,每到黃金梨銷售季節,很多外地客商都慕名前來采購,市場供不應求。”鄭萬科說。
返鄉創業不僅實現鄭萬科的事業夢想,還帶動鄉親們增收致富奔小康。2015年,鄭萬科成立了利源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不僅帶動了該村的8戶農戶發展黃金梨特色產業種植,還讓一些脫貧戶和留守在家的婦女、老人在果園務工。
脫貧戶王付師就是其中一員。“果園里活兒不重,離家又近,一個月將近3000元,真好。”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王付師很滿足。
嘗到了創業成功甜頭的鄭萬科越戰越勇,發展特色種植的信心倍增。去年,他又流轉了20余畝地,種植冬桃。
“下一步,在不斷擴大梨樹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對黃金梨進行深加工,生產梨膏、純梨汁和梨酒,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讓‘黃金梨’成為村民發展增收的‘金疙瘩’。”鄭萬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