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公社區的“榮譽墻”
日前,記者來到孟樓鎮晉公社區,但見碧波蕩漾的晉公河從社區中部緩緩流過,河兩岸成排的風景樹亭亭玉立,兩側道路平整干凈,樓房整齊劃一。坐落在省道231線路旁的為民服務中心,門前的紅旗雕塑和高高聳立的“五星級黨支部”牌子格外醒目,院內綠樹紅花,生機盎然。
晉公社區南接湖北省界,省道231線穿境而過,社區下轄8個自然村,共有11個村民小組,553戶2332人,總耕地4463畝。社區支部現有5個黨小組,45名黨員,常年在家黨員28名。
關于“晉公”的由來,還有一段歷史典故。相傳,唐憲宗時期,名相裴度因戰亂寓居孟樓,興水利,墾農田,為當地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因裴度祖籍山西,孟樓人感念其恩德,便建“晉公”廟宇以紀念。如今,1200多年過去了,晉公的故事依然在當地代代相傳,晉公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在黨建工作的統領下,社區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安置移民顯胸懷
2008年,為響應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號召,淅川縣部分移民,被安置到孟樓鎮張義崗社區和晉公社區。移民來了,要建房、要種地,許多棘手的問題隨之而來。
“我清楚地記得,3月份小麥剛起身,一聽說要毀麥建房,群眾強烈反對。”晉公社區支部書記宋新宏回憶,當時國家一畝地給618元的賠償款,群眾難以接受。為了讓移民盡快穩定下來,晉公社區積極響應鎮政府號召,打算把村里最好的“河頭地”讓給移民。
宋新宏說,為了做群眾思想工作,村干部們不分晝夜到分包群眾家里,與他們促膝長談,講政策,核算種地收支賬,群眾心甘情愿接納了移民。
4月28日,記者見到了當年曾被占地的晉公社區群眾周書貴,他說:“移民來的時候,我們組要給他們出讓120畝耕地,起初我們并不愿意,村里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慢慢贏得了群眾的支持,人心都是肉長的,移民們為了支持國家南水北調建設搬離故土,咱就讓出一點土地,有啥舍不得呢?”
環境整治利群眾
波瀾不驚的晉公河,已經靜靜地流淌了幾百年。近年來,孟樓鎮和晉公社區積極開展人居環境改善和美麗鄉村建設,在河道原有流向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深挖、加寬,對兩岸進行修砌,安裝了護欄,栽種了風景樹,使晉公河兩岸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剛開始的時候,河兩岸亂搭亂建情況比較普遍,群眾還隨意往河里傾倒垃圾、污水,真是大煞風景。”晉公社區主任周銀虎告訴記者,為了徹底改變這一情況,社區要求黨員從自身做起,率先拆除自家的簡易棚。同時,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首先征得村里絕大多數人的同意,然后統一進行拆除。“實際上大家都希望有個好的生活環境,畢竟生活富裕了,就開始追求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了。”果然,在黨員們的以身作則下,沒費太大周折,晉公河兩岸違規搭建的房屋就被全部拆除。
晉公社區集體經濟富足,脫貧攻堅任務不重,僅有的兩名貧困群眾,目前社區對他們已妥善安置。2017以來,社區與河南凱達汽車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社區衛生全部委托該公司進行清理,社區的衛生條件越來越好了。
建好支部強堡壘
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的晉公村是遠近聞名的落后村。1993年,村支部書記宋新宏一上任,就著手加強村支部建設,該村逐漸由亂變治,各項工作步入快車道,被評為“鄧州市五星級村支部”。宋新宏本人1999年被授予功勛支書,2005年7月起享受副鄉科級待遇。
在晉公社區村部墻壁上掛滿了各種榮譽獎牌,記者粗略數了一下,大大小小的獎牌有62塊之多。“每一塊小小的獎牌,都是黨員干部帶領群眾們苦干實干的結果,凝聚著廣大黨員干部的汗水。”鎮黨委副書記劉富春感慨地說。
截至2016年底,晉公社區集體資金已達到500余萬元,然而,社區干部們堅持在屋頂滲水、墻體裂縫的老村部里辦公。2017年秋,村里召開多次會議,在廣泛征求社區群眾意見建議的前提下,投資400余萬元新建了辦公大樓。
“村里的每一個重大事項,在提議前,我們都要走訪群眾,聽取他們的意見,大部分群眾同意后,才能提議。”宋新宏說,“和村民們多溝通、多商量,村民們就會覺得自己是晉公社區的主人,許多工作就好開展了。”
如今,在孟樓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晉公社區的黨建工作已躍居全市前列,多項工作在市委組織部的評比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