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清晨,天還蒙蒙亮,孟樓鎮耿營村脫貧戶安慶薄就起床了。他像往常一樣,先去羊圈喂羊,接著到院子旁邊的小菜園除草、澆水,吃完早飯后,安慶薄就到自家承包的30余畝田地里,對莊稼進行田間管理,開始了他一天的忙碌時光。
孩子殘疾陷貧困
安慶薄與妻子趙隨蘭結婚后生活雖不富裕,但夫妻倆踏實肯干,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2006年4月,在全家的期待下,他們的兒子出生了,然而孩子一出生便患有先天性腦癱,這對于安慶薄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得知兒子的病后,我曾一度想不開,不明白這樣的事情為什么會降臨到我的頭上,孩子的以后該怎么辦?”談起過往,安慶薄唏噓不已。
從此,安慶薄夫妻兩人更加努力地打工掙錢,他年邁的父母拖著病體在家照顧孫子,全家的重心變成了為孩子治病。2014年,安慶薄拿著辛苦攢下的6萬余元在武漢為孩子做了手術,所幸手術比較成功,孩子可以獨自走路了。
“醫生說等到孩子16歲時可以再進行第二次手術,到時可以恢復得更好一些。”安慶薄告訴記者。
隨著安慶薄父母的身體越來越差,無力再照顧殘疾的孫子,安慶薄不能再外出務工,一家人的生活壓力更大了。2015年,經村支“兩委”商議,把安慶薄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感受黨恩立志氣
隨著扶貧工作深入推進,安慶薄成為重點幫扶對象,村支“兩委”積極幫他申請各種幫扶政策,使其享受到每年糧食補貼704.8元、殘疾補助720元,并通過七改一增項目為他家修葺了廚房和廁所。
同時,根據扶貧政策,村里為安慶薄發放了7只羊。安慶薄砌了新羊圈,當起了“羊倌”,從草料搭配、疫病防治到羊舍環境,再到學習養羊技巧,他每一步都不放松。
“羊每年可以繁殖兩到三次,長成后的成年羊一只可以賣到一兩千元,安慶薄家的生活漸漸好起來,笑容也越來越多,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不一樣了。”鄰居周元偉說。
安慶薄的兒子在耿營小學上五年級,每年可享受教育補助800元,他的班主任教師劉生告訴記者:“這個孩子剛來的時候,因為殘疾的原因性格很內向,不愛說話,我們經常開導他,并安排其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幫助他,現在他變得開朗了,成績也越來越好。”
脫貧先立志。該鎮黨委書記李爽是安慶薄的幫扶責任人,她經常來到安慶薄家,鼓勵他勇敢地面對生活。漸漸地,安慶薄覺得,黨的扶貧政策雖然好,但要想改變貧窮落后的現狀,還得依靠自己,他想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由于不能外出打工,家里也僅有數畝耕地,每畝地收入微薄,于是他開始考慮如何在土地上做出文章。
雙手“種”出致富路
2016年8月,我市以孟樓鎮為試點,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這讓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安慶薄看到了脫貧致富的曙光,他決定承包30余畝土地種植應季農作物。村支“兩委”得知安慶薄的想法后,大力支持,經多方協調、溝通,最終實現了安慶薄的種植夢。
在產業調整和扶貧政策的引導下,懷著滿腔熱情的安慶薄一頭扎進種植業的行列中,他反復向種植大戶取經,向技術人員請教,尋求專業指導,也經常參加鎮、村組織的專業技術培訓,學習種植的先進技術,還通過種植書籍、電視節目等渠道進行學習,尋找合適的種植品種。
夫妻倆種小麥、種花生、種旱稻,起早貪黑,天旱了澆水,缺肥了施肥,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安慶薄笑著說:“我連晚上做夢都在地里干活,整天擔心天氣不好影響收成,我不怕累,就怕莊稼長不好。”
妻子趙隨蘭告訴記者,安慶薄是個閑不住的人,自家的活干完后,還去村里的遙迪農機合作社務工,澆水、鋤草、打藥忙個不停,一天能掙六七十元。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安慶薄家成功實現了脫貧摘帽。
“像安慶薄這樣的貧困戶,不等不靠不要,完全沒有不勞而獲的想法,是我們全鎮的脫貧典型,其他貧困戶都應該向他學習。”李爽說,脫貧后,安慶薄并不滿足現狀,去年,他又當上了村里的公路養護員,妻子當上了村文化信息員。如今,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一人富是小富,大家富才算富。下一步,我想擴大種植面積,將種植業繼續發展下去,并無償傳授種植經驗和技術,帶動大家一起走上脫貧致富路。”安慶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