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樓鎮耿營村,耿小澤不向困難低頭、用雙手和汗水脫貧的事跡家喻戶曉。他敢想、敢干、敢拼,帶領全家人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好日子,在當地樹立了脫貧榜樣。
耿小澤家屬于雙女戶,大女兒出嫁,他為二女兒耿照鳳招了上門女婿。女婿陳進才有輕微殘疾,為了使一家人生活得更好,夫妻二人外出打工。耿小澤和妻子王白女患有慢性病,便留守在家照顧孫子、孫女上學。
2016年,在外打工的耿照鳳因身體不適,去醫院檢查最終確診是腹腔腫瘤。經過2016年和2017年的兩次手術后,病情雖然稍有好轉,但仍不能干體力活,需要在家里休息、康復。耿照鳳告訴記者:“生病前我在廠里打工,每個月都有三千元的收入,兩次手術花了五萬多元,掏空了整個家,并借了外債好幾萬元。”
屋漏偏逢連陰雨,更為糟心的是,耿照鳳的女兒12歲時發現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并發癥漸漸增多,病情也逐漸加重。由于發現的較晚,醫生建議立即做手術。手術花費了六萬多元,還有孩子們的上學花銷,全家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家里的老房子,墻皮掉了一層又一層,很早都住不成了。女兒、女婿的一點積蓄本來是用來蓋新房的。”耿小澤急在心里,卻無半點辦法,他長期患有肺氣腫,心里一著急話都說不出來。“女兒和孫女連著又做了手術,外債欠了一大堆,別說蓋新房了,連生活都揭不開鍋。”
“耿小澤家的情況,村支兩委看在眼里、記在心里,2016年,他家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里為耿小澤夫婦辦理了低保,并為他們辦理了慢性病卡,享受慢性病優惠政策。”耿營村黨支部書記周元強說。
根據耿小澤家的實際情況,2018年,村里為其分了三間安置房,安置房里水電齊全、廚房衛生間分離,環境干凈衛生,一家人的住房問題終于解決了。
2018年,耿小澤家加入帶貧項目稻蝦養殖專業合作社,每年分紅500元。同時,耿照鳳被納入耿營村衛生員,負責村里的衛生清潔工作,每月工資400多元。
“不管刮風下雨,每天早上我順著安置房到村部打掃一圈。”耿照鳳微笑著說,“靠自己勞動所得,這錢拿得踏實。”
“人窮不要緊,就怕沒志氣、沒骨氣。”耿小澤常常勉勵自己。因為女婿腿有殘疾,不能長時間站立,他便鼓勵女婿學一門技術自己開個店,靠自己的雙手掙錢,給孩子們樹立好的學習榜樣。
通過家人的大力支持和自己的勤勞能干,陳進才學習了電動車維修技術,并于去年7月份在杭州市余杭區開了一家修理店。“修理電動車的同時還代賣電動車,年收入有幾萬元。”耿小澤高興地說。
該鎮食藥所工作人員蘇珂是耿小澤家的幫扶責任人,她向記者介紹,這一家人的脫貧故事很勵志,大人個個自立自強,孩子個個勤奮好學,成為全村貧困戶學習的榜樣。
經綜合評定,2018年耿小澤家人均年收入5700元,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標準,順利脫貧。耿小澤指著屋里嶄新的液晶電視,告訴記者:“2018年,我們還被評為脫貧之星,獎勵了這臺液晶電視。”
“隨著孫子、孫女長大,安置房空間有點小,下一步,我們打算在規劃的新農村宅地上蓋一座自己的房子。兩層半的小樓,大概需要20多萬元,自己積攢些,親戚朋友再借些,爭取早日把房子蓋起來!”耿小澤堅信,只要勇于拼搏,就一定能夠贏得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