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五星”支部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裴營鄉積極指導各村構建“一村一品”,爭創“產業興旺星”。
今年37歲的裴果,是裴營鄉裴營村人,2005年入伍,在部隊摸爬滾打12個春秋,2017年退伍返鄉后,他立志退伍不褪色,在家鄉創業,幫助鄉鄰走共同富裕之路。2018年,他從小作坊干起,先后投資200余萬元,建了廠房、冷庫,購買了相關機器設備,創辦了鄧州市鑾銀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主營醬鹵食品加工,3大系列9個種類,由于他善經營、勤學習,一年多時間,他的產品就遠近聞名,年產量200余噸,主要遠銷鄭州、武漢、成都等大城市。
裴果笑著說:“公司為鄉鄰提供就業崗位,現在已有30余名鄉鄰在此務工,其中15人為脫貧戶,工資都在2000元以上。”
鄧州市真麥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裴營鄉裴營街,自成立以來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合作,不斷研發新產品。“我們公司利用本地生產的小麥、紅薯等農產品,加工面包、粉條等食品,不僅提高了糧食附加值,還增加了農戶收益。”該公司經理裴昌才高興地說。
該公司又生產加工酸辣粉、純紅薯粉條,已有成熟的生產技術和廣泛的銷售渠道,產品已銷往北京、廣東、重慶等一線城市,深受人們喜愛,也成為流行的網紅產品。
據了解,鄧州市真麥食品有限公司年銷售額達3000余萬元,帶動當地年產200噸以上的淀粉加工戶30多家和2000余戶種植良種紅薯。目前與我市紅薯產業龍頭企業“渠首紅”開展合作,并且通過訂單式農業,統一提供種苗、技術培訓,在周邊建成了多個紅薯種植基地,面積達到6000多畝。
來到位于該鄉房營村的鄧州市豫艾之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只見十來名60來歲的村民正在緊張有序地將濟菘堂艾產品裝袋封口。“這個工作適合六七十歲的老年人來做,活不重,時間要求不緊,非常寬松。”負責人陳永軍介紹,盡管公司成立時間不長,但是現在已經吸引周邊近20名村民來務工,大多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手腳麻利的每月能掙3000多元。
去年8月份,房營村引進鄧州市豫艾之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進行成品的包裝和外調,運往湖北、廣東等地。旺季每天要外調近50萬袋,淡季基本保持隔一天外調一次。
像裴昌才他們一樣,裴營村的趙金曉、和平村的孫培勝,也是返鄉創業的典型。趙金曉2004年退伍后,于2017年投資200多萬元,購買了充電柜、卷繞機、二封機、切割機等機器,在裴營街創辦了鑫發鋰電科技公司,生產藍牙耳機用鋰電池,產品全部銷往深圳,年產值600余萬元,安置四鄰八鄉的60余名村民就業,工人工資3000至5000元。43歲的孫培勝,去年響應鄉村號召,返鄉創業,先后投資40余萬元,購買了電動縫紉機、鎖邊機等,創辦了服裝廠,產品全部銷往外地,帶動20余人就業。
“近年來,我們鼓勵鄉賢回鄉創業,支持各村積極創造條件,全力招商引資,并提供指導和幫助,在大家的努力下,大小企業遍地開花。下一步,裴營鄉將以‘五星’支部創建為引領,深挖自身優勢,大力招商引資,突出特色品牌,拓展市場銷路,不斷提升村集體和村民的經濟收入,讓‘產業興旺星’照亮鄉村振興路。”裴營鄉黨委副書記劉建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