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記者在桑莊鎮雙廟村正豐農作物種植合作社的萵筍種植基地看到,村民們紛紛在田里忙著收割萵筍、打包裝車,外地收購商的大貨車停在地頭,處處呈現出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從選種、種植、施肥、田間管理,再到收獲、銷售,每個環節都由正豐合作社統籌實施,合作社以土地流轉加訂單蔬菜的模式,有效解決了傳統耕種遇到的問題,化解了產業集約化發展和當前農村‘誰來種地’的問題,為雙廟村群眾增收致富畫出了‘同心圓’。”桑莊鎮雙廟村黨支部書記、正豐農作物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魯豐珍說。
栽下“梧桐樹”
多年來,雙廟村群眾的經濟收入大部分依靠傳統農作物,受自然災害等因素影細響較大,廣種薄收,有時還入不敷出。“以前種地是望天收,沒有大型機械,從種到收全靠農民一雙手,忙活一年,收入不抵種子化肥錢。”說起之前種地的難處,53歲的村民余成相直搖頭。
漸漸地,外出務工成了村里不少年輕人的首選??墒峭獬鰟展な苣挲g和身體的影響,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空巢老人的贍養問題,以及村里大片土地閑置等問題擺在了村兩委干部面前。
“還記得90年代末期,南方很多工廠經濟效益不好,村里外出打工的許多人都回來了,大家愁容滿臉。”魯豐珍回憶說。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村兩委班子針對村內當前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大家建言獻策。最終,大家一致同意決定由村里成立農業種植合作社。“當時我們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跟群眾說明都有哪些村民家的土地被流轉,土地用來做什么。”魯豐珍說,村里的土地流轉進行得很快,順利地簽訂了土地租賃協議,正豐農作物種植合作社正式成立。
村民樂開懷
“種地是我們的老本行,我們為什么不能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種植模式?”魯豐珍說,村民們在種植上吃虧時間太長了,現在又讓種地,大部分群眾都接受不了新的種植模式,只有看見豐收的希望,才能調動他們種地的積極性。
正豐農作物種植合作社聯系到蔬菜收購大戶成兆龍時,他答應幫助他們提供技術、種苗,并在收獲時以高于市場收購價進行回收,解決銷路問題。成兆龍還指導合作社確立了以“花生、甜葉菊、萵筍、小麥”循環種植的模式,剩下的就剩放手干了。
“正豐合作社初次聯系我的時候,我沒有在意,經過多次對接后,我被他們事無巨細的工作態度感動了,村委誓要把地中出個‘名堂’來,我相信他們。”村民成兆龍說。
在合作社的精心培育下,第一批萵筍在次年3月份收獲了。收獲的當天,村民們站在地頭議論紛紛。“第一次豐收時,我們就看到了‘奔頭’,看來古老的種地模式得改改了。” 村民余文林感嘆道。
先富帶后富
“我家里有兩個小孩在上學,不能出遠門。合作社成立第一年,我就在合作社幫工,每天能掙70元錢,自家的土地流轉也能賺錢,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照這樣下去,我很快就能脫貧了。”貧困戶栗冬珍說。
自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以來,雙廟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得到很大提升,當地群眾通過“四議兩公開”開展自主決策,開始在村里修公路、建新房、開設工廠……一系列民生項目使當地百姓的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提高,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正豐農作物種植合作社更是通過政策支持,增添基礎農機設施,不斷優化提升種植環境,點燃了在外務工村民的回鄉創業熱情,讓致富帶頭人通過合作社,帶動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雙廟村生根發芽,發展壯大,并與貧困戶緊密相連,將效益與增收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合作社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帶動村集體經濟良性發展的好路子。
“現在合作社負責流轉土地、提供技術和種苗,就連銷路都提前找好了,農民只用踏踏實實種地就行,再也不用發愁了。”合作社社員趙龍笑得合不攏嘴。
截至目前,正豐農作物種植合作社共流轉土地469畝,以種植甜葉菊、萵筍、小辣椒、花生等農副產品為主,提供就業崗位45個,其中輻射周邊貧困戶10余人,結合自身定位和優勢,合作社與湖南懷化佳惠農產品、廣東東莞普惠公司合作,年效益可達375萬余元。
“分散種植不如抱團發展。下一步,我們要將進一步調整作物種植品類,進行農副產品深加工,流轉更多的土地,吸納更多的農戶,將合作社和農戶緊密聯結,把貧困群眾吸納到產業發展之中,共享‘收益蛋糕’,讓合作社與農戶戮力同心,畫出致富‘同心圓’。”談到下一步發展,魯豐珍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