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小楊營鄉組織由鄉黨政班子成員、包村干部和各村(社區)黨支部書記組成的黨建觀摩團,對全鄉17個村“抓黨建促脫貧”工作成效進行逐村觀摩評比。這是小楊營鄉加強黨建引領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又一舉措。
結對幫扶添脫貧活力
小楊營鄉強化市、鄉、村、戶四級幫扶責任體系,300余名公職人員分包737戶貧困戶,形成“一對一”“一對多”等多種形式的精準幫扶模式,舉辦脫貧攻堅知識培訓班,建立鄉村兩級黨員交流學習微信群,加強對黨員的管理和指導。
64歲的劉慶才是小楊營鄉東樓村一名老黨員,他不僅積極流轉自己承包的土地到興華農業信息服務合作社,還介紹貧困戶郭傳英到合作社里務工,千方百計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今年7月當選該鄉“三學三評”活動“幫帶之星”。
“雖然村里的物質獎勵只是一種形式,但我認為這是對黨員幫貧濟困精神的鼓勵和肯定。”劉慶才說。
夯實基礎聚支部合力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小楊營鄉把黨員教育活動和村級黨組織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方位提升村級黨員和黨組織的服務能力和帶富能力。
“平常認為不重要的務虛會,開得有聲有色,轟轟烈烈。”這是老黨員梁永群對“黨員活動日”的感受。
小楊營鄉組織各黨支部在每月的1至10日開展的“黨員活動日”活動。各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幫扶責任人及各村黨員、干部和群眾代表共同學習扶貧政策和商議鄉村集體事務。
建立“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積極鼓勵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目前,全鄉建成扶貧作坊12個, 黃志合作社、興華合作社、金長河合作社和雪坤合作社等通過入股分紅帶動100余戶貧困戶致富,并通過吸納閑散勞動力就業等方式,幫助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去年7月,黃志牧業成立黨支部,14名黨員干部,成立5個黨小組,每周學習“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堅持開展“三會一課”活動,黨員下基層,寫心得,深入一線工作崗位參加生產勞動,并邀請鄉黨委書記鄭小濤講黨課。這些實實在在的學習實踐活動,讓黃志牧業在全市共帶動14個鄉鎮9767戶貧困戶15000余人,貧困戶增收1500余萬元,戶均年增收1470元。
進駐項目強“造血功能”
小楊營鄉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首要舉措,以打造脫貧就業基地和扶貧作坊作為抓手,選好項目結對子,增強基層“造血功能”,做到戶有增收項目,村有產業基地,鄉有龍頭企業。
吉仕達服帽廠2016年12月入駐該鄉集鎮中心位置,企業在政府的幫扶下,設立扶貧作坊,就近吸納貧困人口。針對前來學習務工的貧困戶設置了技能培訓補貼,新手實習期間每天都能拿到不低于30元補貼款,保障了貧困戶在學習技術期間的基本生活費用。
白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趙香舉,在吉仕達每天高高興興上班務工,樂樂呵呵地下班接學生,一改貧困戶往常的精神狀態。“既能照顧在附近學校上學的學生,每月又能得到固定收入,這一舉兩得的好事,是咱鄉黨委政府的功勞呀!”趙香舉笑得合不攏嘴。
給予企業便利,支持企業發展,是該鄉出臺的又一獎勵措施,扶貧車間每吸納一名貧困戶勞動力并簽訂一年以上就業合同,獎勵企業300元;每年對產業扶貧基地進行考核,對考核結果優秀的,采取適當方式給予獎勵和補貼。
結合各村實際情況,該鄉引導各村發揮優勢,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大幅增收。鄉黨校、村黨校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和黨員評星定級活動常抓不懈。郭坡村、楊崗村、白廟村、文昌村的光伏發電項目,為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8萬元,村集體扶貧助困的“造血功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村民在楊營村便民服務中心咨詢辦理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