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改一增”為貧困戶帶來了什么好處?近日,記者走進小楊營鄉的郭坡村、安眾村和文昌村,目睹了該鄉“七改一增”對貧困戶生活環境的改變,讓貧困戶真正享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扶貧成果,生活環境煥然一新,“臟、亂、差”得到了極大改善。“我們很幸福。”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們很是感謝鄉政府,讓他們的戶容戶貌換了新顏。
政策保障促脫貧
如何確定實施對象,該鄉扶貧辦主任肖威鵬告訴記者:“按照‘三評三不評’的原則,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我們先確定實施對象。同時,為了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我們加大宣傳‘先脫貧先整改’的指導思想,并鼓勵貧困戶自己配套一部分資金,凡是能夠自主配套一部分資金的,放在第一批先期進行改造。”在確定對象戶后,由各村脫貧攻堅責任組牽頭,組織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員入戶摸底,根據貧困戶居住現狀、收入情況、家庭實際需求,確定該戶“七改一增”的規模、面積、數量和金額標準等,分類實施。
“對于戶容戶貌極差且完全沒有能力整改的戶,鄉扶貧辦、鄉七改一增辦公室及駐村第一書記所在單位全程參與幫扶,統一找施工隊規劃整改,統一驗收支付;對于有能力自主改造的,我們鼓勵戶下自主改造,驗收后視改造情況以獎代補。”該鄉組織委員劉平說。
為扎實做好“七改一增”工作,小楊營鄉將殘聯實施的“貧困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住建部門的“危房改造”與“七改一增”相結合,要求凡是實施“貧困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和“危房改造”的,實施后都要達到“七改一增”的標準,形成改善貧困戶戶容戶貌的合力。
幸福指數穩步提升
在郭坡村貧困戶田桂慶家,記者看到的不再是貧困家庭的煙熏一片、電線亂扯、滿院雞跑,取而代之的是窗明幾凈、井然有序。田桂慶說:“我家院子原來連個門都沒有,做飯得燒柴鍋,屋里弄得很臟?,F在院墻壘好了,地面硬化了,廁所建成了,大門蓋起來了,廚房里又裝了整體櫥柜。政府操心幫俺們,俺也會努力干,爭取早日脫貧,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有了盼頭。”
“你看,‘七改一增’實施后桂慶家來了個大變樣”,村支部書記王同華指著手機中存的對比圖說,“71歲的田桂慶,兒子在外打工,兒媳婦在生產時難產死亡,孫子7歲,日子過得艱難。2015年她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補貼、教育補貼和醫療補助,日子總算好了些,‘七改一增’政策,更是給她家的戶容戶貌帶來了改善,提升了她的幸福指數。”
在走訪中,安眾村貧困戶馮付領指著新蓋的廚房說:“廚房馬上可以用了,徹底解決了我做飯的煙熏火燎問題。下一步,我要去建筑工地打工,爭取早日脫貧。”馮付領的母親在2017年因病去世,治病期間借了大量外債,他還告訴記者,“母親的愿望就是能有一間干凈的廚房,現在終于實現了。”
據了解,在“春季提升行動”中,該鄉共排查出需要進行“七改一增”的貧困戶170戶,其中已脫貧戶和2018年的預脫貧戶為56戶。全鄉“七改一增”第一批56戶已全部開工,主要分布在郭坡、文昌、白廟、楊崗、伍仲等村,目前已完工32戶。
“通過‘七改一增’,貧困村人居環境大大改善,村容村貌有了大的改變,貧困戶樹立起堅定信心,提升了貧困戶的幸福指數。我們將在下步工作中,整合各種資源,扎實有序推進‘七改一增’,為美麗鄉村建設打下良好基礎。”該鄉黨委書記鄭小濤說。
安眾村貧困戶馮付領家“七改一增”項目改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