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小楊營鎮白廟村的致富帶頭人、手拉手水產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宋雪坤,正帶著合作社的幾名貧困群眾,挨個對每戶承包的魚塘水質、魚苗生長情況進行檢查,做好水質改良和魚苗疾病防治,確保成活率。
“天氣轉涼,這個季節的魚苗容易出現疾病,我領著大家仔細查看,手把手教他們魚苗的秋冬季管養技術。”宋雪坤說。
貧困群眾宋建中學得特別認真,他今年承包了村里整治過的4畝多坑塘進行觀賞魚養殖,再過一個多月這些魚苗就能打撈出售了,他粗略估算了一下,這些魚苗大概能賣將近兩萬元,這對他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合作社負責提供魚苗和技術,魚苗長到合適大小后,合作社負責回收。市場價高的時候,隨行就市,市場價低的時候,合作社也會給我讓出利潤,保證讓我們穩賺不賠。”宋建中說,在合作社的關照下,他對今年脫貧充滿了信心。
記者了解到,白廟村是小楊營鎮比較偏遠的貧困村,為甩掉貧困村的帽子,讓貧困戶盡快脫貧,2017年以來,該村依托南水北調干渠依村而過的區位優勢,以及村內廢棄坑塘較多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在爭取項目資金對坑塘進行統一整治的同時,積極與本村在外從事水產行業或有水產經驗的商人、能人聯系,鼓勵他們返鄉創業,讓這些廢棄坑塘變廢為寶。該村手拉手水產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宋雪坤就是在外返鄉創業人員之一。
記者在手拉手水產養殖合作社看到,十多個池塘一字排開,水面上成群的觀賞魚競相搶食。合作社負責人宋雪坤告訴記者:“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我想帶動更多的鄉親們共同參與觀賞魚養殖,帶領他們致富奔小康,讓我們村早點甩掉貧困村的帽子。”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我們村在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依托南水北調引過來的水資源和‘三權分置’整理出來的土地資源,大力發展觀賞魚養殖,不但實現了貧困戶的穩定脫貧,還托起了整村脫貧致富的大夢想。”該鎮白廟村黨支部書記宋榮社說。
據介紹,為了讓土地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白廟村結合土地“三權分置”,把村里80%的土地進行了流轉,鼓勵群眾發展林果種植等特色產業增收致富。同時,他們還鼓勵村里通過養殖產業脫貧的村民,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傳授養殖技術,共同發展養殖產業,變“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
白廟村貧困戶陳國玉夫妻倆七十多歲了,都患有慢性病,因治病花光了積蓄,還欠了許多外債。2016年以來,夫婦倆養了20多只山羊,兒子陳炳連做起了門窗加工生意。由于一家人勤奮努力,他們家于2018年順利脫貧。
“雖說現在有黨的好政策,咱自己也得努力奮斗,通過雙手改變命運。今后我還要帶動村里的其他群眾搞好養殖,爭取幫他們早日脫貧。”陳國玉說。
該村群眾宋玉貴一家7口人,于2015年底被納入建檔立卡低保貧困戶。2016年以來,他在鎮村幫扶干部的引導下,克服種種困難,決定學習養豬技術,發展養豬產業脫貧致富。
“剛開始的時候,家里只有兩頭母豬,后來掌握養豬技術之后,慢慢開始擴大規模,現在已經發展到了母豬6頭,肉豬15頭,一年賣肉豬、豬崽的凈收入大約在15000元左右。”宋玉貴告訴記者,在鎮村干部的幫助和他們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他家于2018年順利實現了脫貧,目前養豬收入穩定,他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了信心。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白廟村已成立涵蓋水產養殖、畜牧養殖、林果種植的專業合作社和扶貧項目10余個,村里的集體經濟也漸漸有了起色。村容村貌、戶容戶貌也得到了極大改善,公共基礎配套設施日益完善,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貧困戶已由37戶縮減至目前的20戶,今年年底擬脫貧15戶,村民們對明年順利摘掉貧困村的帽子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