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陽光溫暖,走進小楊營鎮,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廣袤的田野上,麥浪隨風起伏;廣場游園里,群眾歡快地跳著廣場舞;農家小院中,“嘎嘎”“咩咩”聲此起彼伏……這是該鎮開展“雙有”村創建活動的一個縮影。
去年以來,小楊營鎮在全鎮各村開展村村有特色產業和集體經濟、有文化廣場和村級游園的“雙有”村創建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特色產業擦亮脫貧“成色”
“新凡,這兩天鵝長得咋樣?”四民養殖合作社負責人石幀來到孫莊村貧困戶黃新凡家一邊給鵝打預防針,一邊詢問鵝的生長情況。
“這幾天鵝長得挺好,前段時間氣溫忽冷忽熱,死了幾只鵝,怪心疼人的。”黃新凡說。
“這你不用操心,損失合作社承擔,你只管好好養就行。”聽到石幀這樣說,黃新凡感激地說:“謝謝,你們對我這樣好,我一定要好好干。”
據孫莊村黨支部書記楊玉煥介紹,該村四民養殖專業合作社給貧困戶發放脫溫鵝苗,鼓勵貧困戶在自家田地里以種養結合的模式種菜養鵝,鵝按保底7元一斤收購,并提供技術培訓指導、上門疾病防控,以低投入、多方產出的形式,使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該合作社租賃貧困戶的土地種植牧草,使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增加額外收入。同時,四民養殖專業合作社所占的59畝地,屬于該村12、13、14小組的集體用地,一年承包費4萬多元,分發給3個組的群眾。
“第一批鵝苗于4月1日發放給6戶貧困戶,再有40多天就能賣了。明天要進行第二批鵝苗發放,惠及12戶貧困戶。全村有60多家農戶養鵝,養鵝現已成為我們村的支柱產業。”楊玉煥說,“發展養鵝產業,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為村民增加了收入,還拓寬了貧困群眾和閑散勞動力的致富門路,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新路子。”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抓手,有了產業支撐,好日子不再遙遠。”該鎮扶貧辦主任肖威鵬說,為了做好“雙有”村創建活動,該鎮成立“雙有”村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推進會,聽取各管理區“雙有”村創建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各村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發揮本村在外成功人士的紐帶作用和本村致富能手的帶動作用,科學引進符合本村實際的特色種養殖業。
游園廣場提升幸福指數
陽光灑滿水塘,微風吹起層層漣漪,岸邊的柳樹垂下細細的柳枝,老人們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天真爛漫的孩童追逐嬉戲,這是記者在該鎮白廟村文化廣場看到的一幕。
“這里以前污水橫流、雜草叢生,群眾把生活垃圾都往坑塘里倒,每次都要掩鼻而過?,F在經過治理變成了村里的游園廣場,大伙沒事都喜歡來這兒逛逛。我組建了一個廣場舞隊,每天都和姐妹們去跳舞,不僅鍛煉了身體,還愉悅了身心。”該村群眾李延景笑著說,“廣場建得這么漂亮,感覺自己和城里人沒什么兩樣,生活很幸福。”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宋小紅介紹,該鎮黨委政府積極與上級部門聯系,利用市水利局坑塘治理項目,把村里6個坑塘整治一新,承包給群眾養魚,并與市園林部門協調,在坑塘四周種植柳樹156棵。同時,多方籌措資金,安裝了柵欄,修建人行步道,放置體育器材,這里成了群眾茶余飯后的好去處。
“自從坑塘治理后,我就承包下來養觀賞魚,去年一年掙了一萬多,好日子是奮斗出來的,我現在是越干越有勁兒。”脫貧戶宋建中正在魚塘給客戶撈魚,養觀賞魚讓他走上了致富路。
“把治理后的坑塘承包給貧困戶,一方面讓貧困群眾實現穩定持續增收,夯實了脫貧的基礎;另一方面6個坑塘的承包費每年有1萬多元,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可以為群眾辦更多的好事、實事,無形中樹立了黨支部的威信,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宋小紅說。
據該鎮副鎮長劉林義介紹,在“雙有”創建活動中,該鎮充分發動各村在外愛心人士的作用,在建設廣場、游園上尋求支持幫助。同時,充分發揮第一書記所在單位的后盾作用,尋求支持和幫助,把村里的特色產業、廣場游園打造成為“第一書記民生工程”。
“如今,禹山村的黃酒、白廟村的觀賞魚養殖、安眾村的花生初加工、東樓村的黑花生黑小麥、孫莊村的養鵝、角門村的蔬菜種植等都已經初具規模,我鎮17個村已經有一半以上建有游園和廣場。”該鎮黨委書記丁如意說,“我鎮以產業扶貧為抓手,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打造興業、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新農村,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奮力實現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