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小楊營鎮頭頂“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環?近日,記者帶著疑問來小楊營鎮采訪文化建設工作。隨著進村入戶采訪的深入,答案逐漸清晰起來,提線木偶歷久彌新、戲曲文化光彩綻放、民間文藝百花爭艷……它們讓小楊營鎮獲得的榮譽稱號實至名歸。
提線木偶歷久彌新
“去年4月,南陽2019年世界月季洲際大會上,提線木偶演出時,其他展區的人紛紛前來,把舞臺團團圍住,現場掌聲雷動。”小楊營鎮文化中心負責人楊建然回憶起來歷歷在目。
提線木偶戲俗稱“被窩戲”,演出時,演員要和舞臺上的木偶隨著音樂節奏活動。演員在演出時,通過抖、勾、勒、翻、提等手法,讓木偶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觀眾面前。
提線木偶作為南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幾十年的傳承和發展,演出更規范、完善,演員有十余人?!段饔斡洝贰丢{子斗寶》各種片段深受廣大村民群眾的歡迎。演員楊香葉說:“我們進村演出都是義演,這門藝術給我帶來了快樂,我很喜歡自己的工作。”
“隨著現代娛樂方式的多元化,提線木偶的受眾人數減少,但是這門古老藝術所迸發出來的生命力歷久彌新,這幾年我們排演了很多新劇目,都是群眾身邊的人和事,接地氣,生命力自然旺盛。”楊建然說。
戲曲文化光彩綻放
“近幾年,我們排練的《三子爭父》《王寶釧》等戲曲在進村巡演的同時,更注重戲曲進校園。”民間藝人楊建青介紹道。
像楊建青這樣的民間藝人,還有王玉敏、王榮梅等30余人。
戲曲隊伍中負責吹拉彈唱的每個成員,一旦戲曲開始,他們都全心投入,儼然一副專業演員的范兒。從2017年春季開始,該鎮文化中心由點到面,組織實施傳承戲曲進校園活動。抽調專業音樂戲曲藝術人才宋哲濤等人到鎮一初中、中心小學、平安小學等學校,開辦業余民間藝術培訓課。
楊建然說:“傳統藝術要從娃娃抓起,我們協調各校利用周二、四下午后兩節課教學,學生們很認可,這是在培養下一代藝術新人。”
雖然民間藝人熱愛戲曲不計報酬,但是鎮里為了保證讓他們無后顧之憂,還是專門劃撥經費進行支持。
民間文藝百花爭艷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近幾年,該鎮文化中心排練了大調曲子《打贏脫貧攻堅戰》,花棍舞《齊心協力奔小康》,快板書《扶貧政策進鄉間》,旱船舞《建設新農村咱要走在前》等群眾喜聞樂見、感染力極強的文藝節目。
“我們白天、晚上都練習,現在《抬花轎》《小蒼娃》等曲目已經走上了劉集、構林和周邊新野縣的舞臺。”該鎮禹山鑼鼓隊的范英梅開心地說。
像禹山這樣的村級自發形成的鑼鼓隊,在小楊營鎮還有七個隊。
逢年過節,鎮上都要進行象棋、猜謎、秧歌、旱船、舞獅子表演?,F在全鎮有劇團3個,表演藝術團隊12支,電影隊2個,業余球隊6支,能歌善舞表演人員多達千人。
平時,鎮文化中心的所有圖書和資料免費對外開放,每年假期楊建然等人對學生進行美術、書法、民間藝術等培訓。
“通過系列文化活動的開展,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國家對文化建設的持續投入,我們的文化建設將會更加燦爛,群眾的幸福生活像花兒一樣!”展望未來,該鎮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