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張村鎮在特色養殖上發展得特別好,近日,記者聞名前往實地采訪。
順著新修的水泥村道蜿蜒前行,在張村鎮政府相關同志的引領下,記者來到該鎮高家村杜莊自然村。在村民郭敬顯家,一群?;蛘局崎e地咀嚼著食草,或臥下靜靜地小憩。
郭敬顯告訴記者,他自2016年開始發展養殖業,起初主要以肉牛為主,后來在河南國海養殖有限公司的指導下,改成以養母牛產牛仔為主,現在已發展成一個小型養牛場。
“小牛一般長到600多斤時就可時出售了,平均每頭可收入10000多元,近幾年來我已經賣了20多頭,獲毛利潤大概有20多萬元了。”郭敬顯說。
“郭敬顯從開始養牛就非常注意環保工作,你看,修了化糞池、建了曬糞場,所有糞便經過晾曬后全部入田。”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郭敬顯打算在遠離村莊河流的地方新建一個養牛場,擴大養殖規模。
同樣,在該村,靠養殖發家致富的還有養羊戶劉德志、劉德育兄弟。今年初,兄弟倆出資近40000元購買20多頭胡羊,經過幾個月的精心飼養,現在大部分已經長到100多斤了。
為了降低成本,他們自種玉米、花生做養羊的飼料,同時在青草生長的旺盛季節,收割青草晾曬、儲備。
“胡羊主要靠圈養,我們走自產自育的模式,預計到今年8月份,這些母羊就可懷孕產仔了,首批小羊羔預計可以達到30多只。未來一年,我的養羊場可以發展到100只以上,到時就可以以銷售小羊仔為主的模式走上市場了。”劉德志介紹,胡羊的肉質細膩,肉味鮮嫩,非常適合做羊肉串,市場行情很好。
“由于弟弟智力低下,我家被納入貧困戶。”劉德志說,盡管已經脫貧了,但是我們一定要通過自己的雙手來致富奔小康。
記者來到該鎮朱營村河南國海養殖有限公司,公司經理朱道勝介紹,該公司于2013年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牛種以西門塔爾、夏洛萊和安克斯為主。
“我們主要走自產自銷的模式,通過母牛產牛仔,養大后出售。最初存欄只有300多頭母牛。”朱道勝說,前幾年由于經驗不足,在牛的疾病防治、草料的配方等方面經驗不足,一度出現危機?,F在經驗豐富了,養牛場現存欄700多頭,春節前后已出售了300多頭牛仔,其中也包括少量的淘汰母牛和肉用公牛。
同時,該養牛場吸納16名村民來此務工,其中4戶是貧困戶,包吃住,每月工資2400余元。如今,這些貧困戶都通過自己的雙手光榮脫貧了。
該村黨支部書記朱志華介紹,在收集秸稈、青儲青黃飼料季節,本村的、外村的乃至外鄉鎮的村民都大車小車排著很長的隊來國海養殖有限公司送秸稈。
“我去年一個秋季往牛場送玉米稈,凈掙10000多元。”村民告訴記者。
據悉,每年國海養殖有限公司收集秸稈、青儲飼料都要3000畝以上。公司的五臺青儲機器、四個青儲飼料池,每池可容納3000噸的青儲飼料,不僅解決了本村和周邊村的剩余勞動力問題,更重要的是為秸稈禁燒工作減輕了壓力。
朱道勝告訴記者:“現在只要搞養殖,環保是必須達標的。我們建立了污水處理池,進行雨污分離,兩個涼糞場,及時將干糞處理,都用作獼猴種植基地、蚯蚓養殖基地和玉米小麥無公害種植基地的綠色肥料。”
記者了解到,在該公司的帶動下,該村已經有7家跟著他學習養牛技術,走上了養殖致富的道路。
至目前,張村鎮現共有規模以上養殖場14家,規模以下養殖戶74家,全部配套有糞污處理設施。
“近年來,我鎮采取政府引導、資金扶持、信息支持等措施,走出了一條依靠特色養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子。今后我們將在特色養殖上進一步做好科學指導和監督,讓全鎮特色養殖產業發展紅紅火火。”該鎮黨委副書記余德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