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駐村干部,這幾年來,看到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由衷地感到高興。”走在張村鎮高家村寬闊的大路上,看著綠樹掩映下的小樓,聽到村民的歡聲笑語,孫立軍感到無比欣慰。“我們的付出沒有白費,高家村終于摘掉了‘窮帽子’”
張村鎮高家村位于鎮政府南4公里處,內鄧公路東1.3公里,是張村鎮四個重點貧困村之一。2016年初開展貧困戶精準識別復核后,現有貧困人口30戶55人。2016年元月,鄧州市教體局進駐張村鎮高家村進行幫扶,孫立軍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到張村鎮高家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初來乍到,一切都是陌生的。為了取得群眾的信任,孫立軍白天挨家挨戶到村里的貧困戶家里了解情況,晚上加班整理材料。在跑遍村里所有的貧困戶之后,孫立軍開始尋找扶貧幫扶工作的突破口。
要想富,先修路。孫立軍協調170余萬元資金,修建了通往村里的“致富路”,修建連通了湯侯、新江莊自然村的道路,徹底改變了高家村以往村道狹窄彎多、路基坑洼不平的境況。“這時候村民們看著高家村變了一個樣,開始慢慢的接受我這個下鄉書記,有什么事情也愿意找我想辦法,求幫助。”說到這里,孫立軍一臉的驕傲和自豪。
幾年來,孫立軍籌措資金60余萬元修通湯侯、新江莊自然村的道路;投資5萬元修建了村部文化廣場,滿足了群眾休閑娛樂健身需要 ;先后投資12萬元修繕學校主體教學樓,增設了幼兒園,為幼兒園增添幼兒體育器材,就近解決幼兒入園難題;爭取5萬元為學校購置了投影儀等教學設備,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在落實各項脫貧措施中,孫里軍加強對貧苦戶的心理疏導,實施精神扶貧,幫助貧困戶樹立生活信心。孫立軍用實際行動感染每一個村民,他自己租車到市殘聯協調醫院鑒定評殘,為殘疾貧困戶郭來勝、曾煥林、劉德育辦理了殘疾證;他親自挖溝為貧困戶劉清召安裝了自來水,解決了吃水難問題,受到群眾的好評。孫立軍依靠群眾動員群眾,徹底整治全村巷道衛生,確定了農民義務監督員和義務養護員;邀請道德模范公益協會會員進村宣講,組織孝親敬老文化活動,加強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營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群眾精神面貌大大改善,文明新風蔚然形成。
孫立軍充分考慮到了無房(危房)、重病、殘疾、因病返貧、因災因學致貧、無勞動能力等困難家庭實際情況,制定了“一戶一法”的扶貧舉措。2017年年初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國企國元保險來村結對幫扶,利用其設立的保險協保員崗位,帶動了貧困戶就業增收。借助“百企幫百村”活動,推進了群眾“能發展、可致富”的積極主動參與。脫貧不單單要“輸血”,更要“造血”。孫立軍結合本地實際,堅持自愿原則和市場化機制,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他引導貧困戶抓好小麥、花生、玉米種植,提高質量和產量;鼓勵在外務工的成功人士返鄉發展養殖業,帶動貧困戶就近就業及養殖。目前全村貧困戶養羊60只,總收入3萬余元,增收明顯,許多貧困戶通過養羊得以脫貧致富。
“多虧了孫書記,我家現在蓋起了4間平房、2間偏房一進院。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孫書記真是我們家的貼心人啊!”張村鎮高家村的“脫貧之星”張重慶這樣說道。貧困戶張重慶被孫立軍介紹到一家賣鋼筋的企業就業,一年收入3萬余元,被市里評為“脫貧之星”。貧困戶魏金顯被介紹到一家養牛的企業去務工,增加了收入,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如今,脫貧攻堅進入決勝時期,工作要進一步精細化。”孫立軍說道,他爭取到24萬元的路燈安裝項目,為村里主次干道安裝路燈。眼下,他正組織高家村在外務工人員積極捐款為每個自然村內安裝路燈。他高興地告訴筆者:“已經有倆自然村籌集到款項了。我們希望每個村子里夜晚也是亮堂堂的,這才是新時代的農村該有的樣子。”
徹底摘掉了窮帽子,高家村日新月異的新面貌,讓孫立軍和群眾笑逐顏開。在通往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他們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