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村新村部
“這就是我們的新村部,目前,主體已經完工,工人正在進行室內裝修,預計月底就能搬進來,我們村干部一定要帶著群眾發展致富,讓村民更幸福。”近日,記者來到彭橋鎮柏林村采訪,該村黨支部書記井自貴指著正在建設的新村部說。
據井自貴介紹,新村部建設用地涉及3家村民的宅基地,起初這3家都不同意,后來我們黨員干部輪流到群眾家里做思想工作,總算解決了難題。
多年來,柏林村黨支部堅持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處理村級事務,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得到了群眾的一致擁護,村級各項事業發展良好。
增強支部戰斗力
柏林村黨支部始終把黨建工作作為中心任務。在實踐中,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堅持“三會一課”制度,依托遠程教育平臺對黨員干部進行教育培訓;深入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使廣大黨員更新發展理念,激發干事業謀發展的熱情,黨員干部隊伍素質明顯提高。
村支兩委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破解發展難題,涉及村級事務、民生事業、資產資源管理、脫貧攻堅中的精準“識別”和“退出”等,每項工作都用好這把“金鑰匙”,實現了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規范了村干部民主議事程序,提升了工作效率,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我們堅持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狠抓制度落實,以工作實績為依據,獎勤罰懶,公開黨務和村務,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井自貴說。
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在柏林村小學,黃白相間的教學樓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格外耀眼,宿舍樓里整齊的床鋪,干凈的衛生間讓人恍如走進了城市的學校。
該校負責人說:“學校一期投資150多萬元建成了寄宿樓、辦公樓、餐廳,二期又投了50余萬元加固了院墻,還改建了廁所,基礎設施大幅提升。”
學校建好后,周邊的路況很差,村民意見大,每逢雨天,道路泥濘難行,對學生上學極為不便。了解情況后,村支兩委討論決定在原有道路基礎上拓寬,需占用路兩旁群眾的宅基地,起初,群眾不愿出讓,黨員干部討論后一致認為要從“理”入手,讓村民知道修路是造福后代的事情,在村干部苦口婆心地勸說下,道路得以順利施工。
柏林村小學吸引了眾多學生前來就讀。前幾年,家長們還想著要把孩子送進城里的學校,現在很多學生都回來了。目前,學校有學生500多人。
如今的柏林村,水泥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新村社區和中心社區都已建成,街道及村莊干凈整潔,綠樹成蔭,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現在家門口就有垃圾箱,每天環衛工人都來清運垃圾,房前屋后干凈整潔了,環境好了,感覺也清爽了。”村民張蓮珍高興地說。
產業助推脫貧攻堅
在柏林村,原香食用菌合作社里正忙碌一片:由于天氣炎熱,為防止菌棒壞掉,工人們正在給菌棒噴水。該合作社2016年注冊成立,如今已經發展到占地18畝47個大棚,8戶村民入社,帶動20多戶貧困戶勞動力在此務工。
合作社負責人劉新娥告訴記者,每個大棚年收入都在9000元以上,趕上最忙的時候,每天都會有50多人在此忙碌,貧困戶勞動力每月的收入也在1500元左右,在這里干活,時間很自由,離家近,什么事情也不耽誤。
其實,在柏林村,不僅有香菇加工廠,還有箱包廠、板材廠、鞋廠,這些企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加了貧困群眾的收入,助推了脫貧攻堅。
該村42歲貧困戶常德勇說:“我患有慢性病,基本干不了重活,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在這里干點輕活,每個月也可以掙1000多元,能補貼家用。”
井自貴告訴記者,近年來,柏林村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五條途徑”的要求,堅持因戶施策、一戶多策,堅持保障與增收、短期和長期相結合,科學制定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注重脫貧質量的提高和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激發,確保脫貧路上不落一人。
多年來,柏林村一直被彭橋鎮評為“年度目標綜合管理先進村”,自2013年以來連續5年被評為“紅旗黨支部”,2017年、2018年又被我市評為“五星級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