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五月中旬,伴隨著初夏烈日和和煦南風,在文渠鎮的大片麥田,麥波蕩漾,麥稍泛黃,預示著又一個豐收季節即將到來。
統計數字顯示:2018年,我市糧食總產量24.16億斤;2019年,我市糧食總產量24.5億斤;2020年,我市糧食總產量25.1億斤。這些糧食除我市自用外,每年都有13-18億斤外調或者收儲國庫。
“據預產測試,今年我市小麥長勢良好,畝穗數38.1萬,穗粒數36.3,千粒重40克,畝均產量470.5公斤,比去年增加6.7公斤,增幅1.4%……”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冀洪策說。
我市地處豫西南,境內地勢平坦,一馬平川,非常適宜于農業生產,全市擁有耕地253萬畝,總人口185萬,農業人口165萬,是全國超級產糧大縣和商品糧基地縣,河南省糧食核心主產區。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決扛穩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堅持把糧食生產放在突出位置,把保障市場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作為大事要事來抓,通過強化舉措壓實責任,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推廣能力,全面落實各項措施,增強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實現了糧食總產量的逐年攀升。
1
我市要求各鄉鎮切實加強對糧食生產工作的領導,嚴守耕地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行為,確保全市耕地面積始終穩定在253萬畝左右;同時,把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列入鄉鎮政府考核范圍,對各鄉鎮下達糧食面積、產量安全責任制考核,強化穩定糧食生產的硬約束,確保糧食面積和產量穩定增長。
我市還集中力量建設規?;?、標準化、優質化糧食生產示范區,扎實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2019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2萬畝,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措施覆蓋率100%;2020年,在上級每畝投入1500元的基礎上,再每畝配套1500元,建設高標準農田6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7000畝。
同時,我市還加快建設各級各類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產業集群和產業強鎮;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推進“三權分置”,全市土地流轉(或托管)面積120萬余畝;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將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提升種糧效益。目前全市共培育省級農業產業集群4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39家、示范合作社59家。
此外,我市還持續優化糧食作物結構,重點抓好糧食生產改革,確保小麥、玉米和大豆、水稻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連續多年基本保持在326萬畝左右,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基本穩定在23-25億斤中間。
2
前段時間,小麥條銹病開始肆虐麥田;專家提醒:如果不及時防治,小麥將減產10%以上。
針對這一危情,我市立即組織植保站、農技中心等技術人員,對全市小麥進行全面普查,并迅速動員28個鄉鎮辦掀起了防治小麥條銹病高潮。不到三天時間,全市220萬畝小麥便全部得到防治。
這是我市科技支撐農業生產的一件典型事例。
近年來,我市規范建設了17個區域農技站,健全了市鄉村三級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培育了一批區域專家和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利用“專家+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主體+農戶”的科技推廣模式,對科技示范主體進行技術指導與培訓;及時開展田間觀摩和生產技術培訓,發布優質綠色高效主推技術,制定技術操作規程,主推技術到位率98%以上,示范主體畝節本增效10%以上。
我市還通過實施基礎地力提升、合理耕層構建、平衡施肥、耕地環境保護等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實現耕地質量穩步提升;通過結合深耕,合理利用小麥、玉米秸稈資源,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全面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糧食配方利用技術和培土技術、機械深耕技術、病蟲綜合防治技術,提高耕地生產潛力等級和生產能力等級。
自2017年來,我市財政每年投入200多萬元,用于建立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示范引領全市糧食作物提高生產水平,增加畝均效益。
3
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就“打好種業翻身仗”作了安排部署;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種子”一度成為熱詞。
在此方面,我市狠抓“種子”要害,加強種業創新引領,自主選育了一批優秀的農作物新品種,目前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農作物品種1個,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的品種5個,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11個,是河南省審定高產優質農作物品種最多的縣級市。
2017年3月,我市還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聯合,建立了國內唯一的雜交小麥產業化基地;基地以圍繞國際前沿、攻克產業核心技術為方針,開展雜交小麥品種創制、規?;咝ХN子生產、雜交小麥示范推廣與產業化等內容。目前該基地共種植京麥系列雜交小麥5000余畝。
經過四年努力,基地已經選育出四代不育系和輔助系良種小麥,并在黃淮等地推廣種植;從2018年開始,雜交小麥種子已連續三年銷往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等北方小麥主產區,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同時,種子還遠銷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我市正在通過努力,讓國人的飯碗里裝上更多來自鄧州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