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中國共產黨鄧州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工作報告指出:提高政治站位,踐行“國之大者”,展現鄧州責任。鄧州是人口大縣、國家級超級產糧大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核心水源區,必須深刻理解和踐行“國之大者”,知重負重、堅定前行,讓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條條落實、件件落地、事事見效。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要自覺講政治,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要時刻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深刻領會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切實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到行動上,而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市委黨校高級講師周紅謙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國之大者”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為全黨立下的政治規矩,其實質是講政治、抓落實。要求全黨對標對準黨中央,學會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學會從全局看、從戰略上看、從人民根本利益看,學會算大賬、算政治賬,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善于立足實際、發揮優勢,把地區和部門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局。
就“國之大者”成為今年報告中的一個重要專題,周紅謙介紹,今年5月13日習近平視察南陽,進麥田強調糧食安全,驗水質關注生態保護,入社區、農戶重視基層治理、防范安全風險,對南陽、鄧州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因此,市黨代會把糧食生產、保護生態、防范化解安全風險等“國之大者”寫入市委工作報告,并且作為一個專門問題、而且是放在具體舉措之前,重點進行部署規劃,擘畫鄧州未來的發展,這也充分展示了鄧州市委做實、做大、做強“國之大者”的決心、信心,展現了鄧州市委講政治的擔當精神、抓落實的務實作風,以及鄧州人民的大局意識和奉獻精神。
踐行“國之大者”,鄧州具體應該怎么干?報告強調,首先要緊繃糧食安全弦,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更優的“鄧州糧”。周紅謙表示,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本。農業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糧食生產是鄧州的最大優勢,也是鄧州的一張王牌。鄧州糧食產量連續穩定在30億斤,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未來必須加強糧食生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鄧州耕地、人口、水等資源優勢,做大做強做優糧食產業。做到嚴格保護耕地、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保證種糧面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創新發展農業生產。如鄧州市與北京市農科院合作,打造國家雜交小麥產業基地,對于推動種業發展,糧食節本增效、農民就業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撐;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新業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擦亮國家級超級產糧大縣名片,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更優的“鄧州糧”,為筑牢國家糧食安全貢獻鄧州力量。
報告指出,要筑牢綠色屏障,擔負起“一渠清水安全北送”的政治責任。就此周紅謙解讀道,鄧州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核心水源區,是中線輸水干渠的始發地。綠色發展一直是鄧州發展的主基調,過去鄧州人民以大局為重,創造了陶岔渠首工程的輝煌奇跡,今天必須樹立新發展理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再續渠首輝煌。做到堅持生態優先,統籌推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實施秸稈還田禁燒,治理各種污染源,打贏藍天碧水保衛戰;建設美麗鄉村,人人參與低碳生活,讓環境保護成為鄧州人民自覺行動,筑牢綠色屏障,確保一渠清水潤京津,書寫鄧州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報告還指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決防范化解各領域重大風險。在周紅謙看來,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未來五年既是百年難遇的黃金期,又面臨更多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各種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多發,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風險意識。鄧州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的“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創新地,位置特殊、責任重大。做到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樹牢綜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底線思維、聚焦安全問題,健全安全排查機制,化解安全隱患風險;用好“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建立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的基層治理體系,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構建和諧鄧州、平安鄧州,為社會大局穩定貢獻鄧州方案。
“我們必須牢記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深入貫徹市黨代會精神,立足鄧州優勢、知重負重,把‘國之大者’記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實在行動上,推動鄧州高質量發展。”周紅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