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根據我市真實歷史、真實人物挖掘創作而成的紅色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突破口》在中宣部電影頻道播出后,反響強烈。近日,今日鄧州赴京采訪了影片編劇于峰老師。
今日鄧州(以下簡稱今):于老師您好!《突破口》這部電影播出后,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作為電影的編劇,您和創作團隊對劇本進行了數十次的研討打磨,直至圓滿精美。如此傾力打造,其創作的原動力是什么?
于峰(以下簡稱于):制片人馮學良是鄧州人,在與我聯系之后,次日便趕到北京,商議《突破口》電影事宜,我被他的真誠和樸實所感動;在我去鄧州采風過程中,受到鄧州市委市政府和鄧州百姓的熱情接待,從他們的眼睛中我能看出,他們對這部關于72年前鄧州解放的電影極其渴望。這種心情我深有感觸,正如我作為濟南人,看到電影《濟南戰役》時心情萬分激動一樣。當走訪影片中有關歷史人物后裔,查閱當年解放鄧縣時的歷史資料,尤其是站在當年戰役突破口的石碑前,踏著歷史悠久的鄧州黃土地,我心潮澎湃,眼前浮現出72年前勇士們拋頭顱、灑熱血攻城突破時激烈悲壯的場面,使我迸發出巨大的創作激情和動力。作為影視從業者,我們有責任將這段不可磨滅的英雄故事告訴觀眾。
今:對于電影反映的這段歷史,鄧州人民都非常熟悉。在這樣的前提下,影片劇本的創作空間是否有所受限?
于:當然有。劇本創作必須做到真實,但又不能枯燥,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挑戰也是一種樂趣。
今:您在創作過程中是如何去搜集和了解相關史料和挖掘史實的?在這一過程中,什么樣的細節讓您為之感動?
于:在鄧州市領導及宣傳部大力支持下,鄧州市文聯閆主席不辭辛苦帶我們深入生活,走遍解放鄧縣戰役中所有的舊址,又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走訪當年歷史人物的后裔。同時,我們又找到很多老人了解戰役的細節及鄧州風俗民情,為我們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史實基礎。在我們去鄧州烈士陵園瞻仰時,盡管已經下班,但值班人員聽說我們是電影《突破口》創作人員時,十分熱情地握住我的手說,“要把故事講好,我代表鄧州老百姓謝謝你。”這個細節讓我特別感動。
今:電影《突破口》劇本在創作中是如何考慮拉近影片與當下觀眾的距離?從而將戲劇張力與歷史事件有機結合,讓觀眾的觀影興趣最大化。
于:現在處于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觀眾對電影的需求不再是“高、大、全”模式的人物和說教式的故事。所以,在創作中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人物個性必須鮮明,故事性必須好看。所有藝術來自生活高于生活,本著尊重歷史的原則,做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竭力將戲劇張力與史實完美結合。當然,還要考慮到類型片的特點,提高觀眾的觀影感。
今:電影《突破口》與《小花》《桐柏英雄》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于:時代局限性。
今:鄧州有豐厚的人文資源,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譬如“突破口”的資源、憂樂精神等)打造文化高地、旅游勝地等等。
于:鄧州是座具有悠久歷史璀璨文化的古城,是中原大地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在軍事戰略上具有得天獨厚的重要性,在文化上也應該具有這樣的重要位置。影視作品帶動文旅產業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如電影《少林寺》使登封、河南成為國際熱門旅游景點和佛教武術圣地。再比如橫店、象山在平地上建起影視城,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影視拍攝基地,每年影視城門票收入多達上百億。鄧州處在河南、湖北交界處,機場、高鐵、高速公路十分發達,有山有水有文化底蘊,完全具備了打造紅色基因文旅城、影視城的條件,希望利用這部電影為鄧州打開文化旅游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