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新年伊始,捷報頻傳。日前,我市中醫藥文化著作、民俗研究、非遺保護“三駕馬車”拉動中醫藥文化發展的經驗在全省交流。
厚積薄發
編纂“醫圣故里中醫藥志”
“編史修志”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建設工程,有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服務當代、有益后世的重要作用。近幾年來市中醫藥管理局在豐富史料,考證周詳的基礎上,集中全力編纂《醫圣故里鄧州市中醫藥志》,并順利完成“2021年度河南省中醫藥文化著作出版資助”項目。
2016年,市委市政府加強完善了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班子,陸續從市直醫院抽調6名優秀院校畢業生加入,力量加強后,該局務實重干,開拓創新,確立了“文化引領發展”的思想,重拾屈琦法老先生歷時多年編寫的《鄧州市中醫藥志》草稿,將續編重編作為一項重大文化工程來推進,特邀《南陽歷史文化辭典》執行主編、南陽師范學院教授劉太祥,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鄭先興,南陽市軍事志副總編輯丁澤增等專家學者作為指導。
立足于實際,該局對傳統志書編纂進行了創新,以張仲景文化為導向,較為全面詳盡的記錄了醫圣張仲景的生平,并全面總結了其學術與文化;對全國唯一一位出自縣級的國醫大師唐祖宣60余年的從醫經歷和學術思想也有著全面的記述和總結。特別邀請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黨組書記、局長王國強為其作序。這是我市有史以來首次以通志的形式全景式記載了有史可查的中醫藥概況。
與此同時,針對專家、學者們的意見、建議和志書所載時限跨度時間長的實際(公元150年——2020年12月31日),志書編輯部召開各類座談會30次,實地采訪、了解情況千余人次,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單位、企業、學校發布“征集通知”19期,涉及內容百余項,查閱檔案、史書相關書籍資料近千冊。三稿之后,印刷20本樣書在全市范圍內輪流、反復在全社會征求修改意見,邀請名老中醫、相關專家學者,對志書進行了詳細的“打磨雕琢”,歷經6年在領導和專家錙銖必較,不斷修改完善中幾經易稿,將原來14.5萬字16幅圖片的志書草稿,編纂成近96萬字293幅圖片的《醫圣故里鄧州市中醫藥志》。
深挖細掘
開展中醫藥民俗文化研究
“醫圣故里中醫藥民俗文化研究”是我市承擔的“2021年度河南省中醫藥文化與管理研究項目”,為了確保項目的高質量開展,市中醫藥管理局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確定方向。收集了近200名中醫藥方面碩士研究生及副高以上職稱人員的意見與看法,同時參考了民間中醫藥人的建議,召開座談會三次,在唐祖宣的指導下,確定了由醫圣故里歷史文化為切入點結合鄧州歷代醫家對仲景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挖掘、整理鄧州歷代醫家對仲景文化的繼承發展創新成果,既有創新,更有實際價值。
其次是組建團隊。按照分層次、分學科在全市全方位遴選課題及成員,在市、鄉、村三級服務機構中抽調可保證本職工作不受影響,且有精力和能力完成課題任務的優秀人才組成團隊。通過分工合作,精心準備,為項目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是料學論證。項目實施以來市中醫藥管理局已經先后六次邀請專家、教授、學者對項目進行指導、調研、研討和實地采風活動,根據專家學者意見、建議,結合工作實際,對項目實施進行了“一二三四”量化和細化。達到一個目的(挖掘傳承發展好醫圣故里中醫藥傳統文化),實施兩個結合(理論與實踐、民俗與科學相結合),厘清“三個關系”(神農與張仲景、仲景醫學與今天中醫學、民俗與民族之間的關系),從“四個方面挖掘”(從傳統歷史文化、中醫世家、古老的文獻和歷史神話傳說中挖掘資料、尋找規律、探索成因)。
遵古傳承
傳統醫藥非遺項目百花齊放
精準宣傳。利用中醫世家、優秀醫師等各種榮譽評選,以及義診、中醫藥文化下基層等活動,摸排具備申請傳統醫藥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潛質人員,并對其進行相關政策的宣傳解讀。
放寬思路。請教文化部門非遺申請的相關專業知識,打破了中醫藥方面非遺申請就是診療技術、藥劑技術的狹隘觀念,比如中醫藥故事以民間文學類目申請,傳統中醫藥禮儀以民間習俗申請。
主動指導。發揮中醫藥行政部門的專業優勢和信息優勢,幫助申請中醫藥方面的非遺傳承人的準備申報資料,或者進行指導補充。市人民政府公示的40項第二批鄧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涉及中醫藥方面的傳統醫藥項目高達20項,是全市申報最多的行業。
市中醫藥管理局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以張仲景文化為核心,涵蓋洛陽正骨文化、懷藥文化等富有歷史底蘊和地域特征的中醫藥文化體系”貢獻了鄧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