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近段時間以來,我市“三夏”生產工作頻頻登上央視、新華社、河南衛視等主流媒體,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特別是報道中一個個身穿紅馬甲、胸前帶黨徽的共產黨員,服務“三夏”生產的身影更讓人動容。
“謝謝你們幫我收麥,要不是我真不知道該咋辦,你們真是黨的好干部。”近日,羅莊鎮宅子村村民唐秋鴿看著金黃的麥子,望著村干部臉上的麥屑激動地說。
唐秋鴿的丈夫張新民在上海務工,家中十來畝小麥讓他放不下心。村干部了解情況后,就主動給他打電話:“麥收你不用操心,村里成立了黨員干部先鋒隊,保證讓你的小麥顆粒歸倉。”
聯系收割機、雇傭農用車、裝車裝袋、運送到家……整個麥收過程讓唐秋鴿無憂。
穰東鎮劉順雨村的脫貧戶常喜榮提起該村的黨員干部先鋒隊,嘖嘖稱贊:“我的小麥再有兩天都熟了,我和老伴身體都不好,村黨支部書記王宇早就給我說由黨員幫我們收,這給我們吃了顆定心丸。”
“黨和政府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十分感激。”燒綠豆茶、給農機手送水……常懷感恩之心的常喜榮自告奮勇當志愿者,協助黨員干部做好“三夏”生產。
常喜榮的話讓同樣是志愿者的王世文十分感慨。70多歲的他,妻子、兒子都有病,麥收成了難事。正當他一籌莫展時,黨員干部先鋒隊來了,從收到晾曬,所有的困難黨員干部先鋒隊都幫忙解決,他緊縮的眉頭逐漸舒展開了。
5月25日晚上,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打亂了王世文的晾曬節奏。當他趕到晾曬場時,王宇正帶著五六名黨員拿著塑料布遮蓋小麥。此時,分不清是淚水還是雨水,掛在王世文的臉上。
在我市,像唐秋鴿、常喜榮、王世文這樣的群眾還有很多,他們在黨員干部的幫助下解決了麥收難題。
面對當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加上“三夏”生產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讓麥收困難戶的小麥顆粒歸倉?我市及早謀劃,組織各村(社區)成立黨員干部先鋒隊,號召黨員主動深入田間地頭,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農戶及時聯系收割機、幫助收麥、適時播種。全市1萬余名黨員頂烈日、冒酷暑,干在前、沖在前,當先鋒、作表率,奮戰在“三夏”生產一線,黨旗在廣袤的田野上高高飄揚。
據了解,我市在第一時間發放《麥收夏播在即給在外的父老鄉親的一封信》,告知在外人員“非必要不返鄉,有事政府來幫忙。”幫在外人員排憂解難,解后顧之憂,為其在外安心學習工作提供最貼心的保障。
5月23日,市委組織部下發通知,要求進一步發揮黨員聯系戶作用,在織密疫情防控群防群控網的同時,組織“三夏”生產幫扶,服務好收割機手,各村(社區)成立黨員干部先鋒隊、志愿者服務隊,幫助有困難的農戶搶收搶種,確保顆粒歸倉。
一聲令下,全員出動。各單位接到通知后,迅速對“三夏”生產及疫情防控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動員廣大黨員與聯系戶再對接再互動,把微信群作用發揮好,組織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做好疫情防控和“三夏”生產。
所有參與聯系戶的黨員利用微信群與包聯戶進行互動,及時宣傳防疫政策,掌握包聯戶的動態,勸阻在外人員非必要近期不要返鄉,若返鄉要提前報備,黨員及時把情況報村(社區),并做好隔離管控等政策解釋。
26個鄉鎮辦組織各村(社區)成立黨員干部先鋒隊,對麥收困難戶開展點對點幫扶,確保不漏一戶。組織鄉村黨員進村入戶,詳細排查農戶無勞力、弱勞力情況,宣傳相關政策,勸說有返鄉想法的老鄉,讓其安心,并對近期返鄉的學生、務工人員,根據其具體情況做好管控。
同時,各村(社區)對農機手提供貼心服務,農機手到達村后第一時間給鄉鎮疫情防控指揮部進行報備,查看行程碼、健康碼,檢查體溫,通知衛生院上門或下地給農機手做核酸檢測,落實“三天兩檢”政策,并發放疫情防控大禮包,提供住宿場所、農機維修等服務,讓他們安心作業。
在此基礎上,交通、氣象、通訊、石油等部門密切配合,齊心協力為“三夏”生產創造良好環境。利用南北小麥成熟時間差,科學合理調配收割機開展跨區作業,以確保小麥搶收工作順利推進。
至目前,我市共設立578個黨員干部先鋒隊,為9820余戶麥收困難戶提供搶收搶種服務。
希望的田野上,一臺臺收割機在金色的麥浪中來回穿梭,一名名黨員活躍在熱浪滾滾的麥田里,一個個幸福的笑容掛在群眾的臉上……
“我們以‘觀念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為契機,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隊在‘三夏’生產工作中的作用,幫助農戶做好搶收搶種工作,確保小麥顆粒歸倉,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馬俊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