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 id="tqfhi"><label id="tqfhi"></label></pre>

  • <acronym id="tqfhi"><label id="tqfhi"><xmp id="tqfhi"></xmp></label></acronym>
    <track id="tqfhi"><ruby id="tqfhi"><menu id="tqfhi"></menu></ruby></track>

    【穰原故事】走進鄉村看振興——張樓鄉 守正創新更上層樓

    2024-08-28 15:30:16 作者:王中獻 王 璐 張銀珍 張雪潔 潘 飛 來源:
    分享到:

    隨著鄧州市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展,張樓鄉正逐步融入其中,華麗轉身。

    張樓鄉歷史文化悠久。有些人很是好奇,為啥叫張樓呢?原來呀,1369年(明洪武二年),一位名叫張淵的人由山西洪洞縣遷到此地。因為他建有樓房,所以此地被人稱作張樓。除此之外,吳集漢代村落遺址、明建黃渠河廣濟橋被命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優勢突出。與鄧州市城區僅一河之隔,焦枝鐵路、G207、S248、S231穿境而過,距二廣高速鄧新站、鄭萬高鐵鄧州東站,車程均在半小時以內。

    農業高質量提升。以門廟特色葡萄莊園、錁鄭梨園和文營火龍果種植基地等特色種植業為龍頭,大力發展集農業觀光、農產品銷售、特色餐飲等于一體的郊區生態休閑觀光農業。

    服務業蓬勃發展。七里店汽車銷售市場現入駐汽車銷售及維修服務商戶96家,其中,標準化4S店11家,已成為鄧州市最大的汽車銷售專業園區。

    近年來,張樓鄉榮獲河南省文明村鎮、南陽市信訪工作先進鄉鎮等多項榮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張樓鄉黨委書記楊威說。

    “博士村”

    拿到村里發給的一萬元獎學金,丁秋爍特別開心。

    今年高考,丁秋爍被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專業錄取。7月31日,張樓鄉大丁村黨支部書記丁生紅邀請丁秋爍前來領取獎學金。

    “去年夏令營,我去了北京大學,我的目標就是那里。進入大學后我要加倍努力,爭取考北大碩士。”丁秋爍堅定地說。

    旁邊的家長看到這番情景,紛紛前來“取經”。

    丁秋爍的父親丁茂,毫不吝嗇地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

    “我們老家就住在丁氏祠堂后邊,閑暇時,經常帶孩子探尋‘博士村’的奧秘。”丁茂侃侃而談。

    大丁村文化底蘊深厚,丁茂從小就給孩子講解家族先輩們的事跡,樹立學習榜樣,激發內生動力。

    崇文重教一直是大丁村的優秀傳統,近代以來出過20個博士、23個碩士,是遠近聞名的“博士村”。他們中,有中國第一批留洋博士、河南省第一個博士,與周恩來、鄧小平一起在法國留學的丁肇青;有從美國歸來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現代漢語詞典》編纂者丁聲樹;有夫妻博士丁聲蔚、宋燁;有兄妹博士丁偉、丁俊玲……

    “博士村”學風濃厚,在大丁村七組村民陳秀文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陳秀文的大女兒丁珍妮從二本院校本科畢業后,順利考入天津科技大學研究生。

    丁珍妮的逆襲,成了妹妹和弟弟心目中的“偶像”,倆孩子相互“攀比”著學習,比成績,比進步,比誰考的大學好。2021年,妹妹順利考入了華僑大學。2022年,弟弟也被河南理工大學錄取。

    陳秀文家走出了三個大學生,成為當地村民和學生眼里的“新榜樣”。

    “我們村祖上有很多有威望的名人,近幾年也出了很多勵志的孩子,這些都在我們村祠堂和村史館里記錄著。”丁生紅說。

    每逢假期,在大丁村村史館里,不少村民帶著孩子前來參觀學習。這里有“博士村”的發展史,有著名博士事跡簡介,有“重點大學學生風采”等內容,傳承潤物無聲。

    從2011年開始,大丁村每年都會給村里考上大學的學生發放獎學金。2015年,又通過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提高了獎學金數額:北大、清華獎勵50000元,“985、211”獎勵10000元,“雙一流”獎勵8000元,一本獎勵5000元,二本獎勵2000元。2021至2023年,全村共獎勵大學生37人。

    現在的丁氏祠堂是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丁村制作了丁氏家族家譜,免費分發給每家每戶。這套家譜也成了大丁村向善向好、重學重教的好教材,既能教育后代,也能傳承優良家風。

    丁生紅一直牢記著村史館里張貼的名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全村上下積極營造尊重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希望村里能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我們也想早點把5萬元的獎學金頒發出去。”丁生紅笑著說。

    “生態梨”

    “支書,這可咋辦?今晚上雨又下起來了,估計明天是進不去了,真怕梨又爛在地里。”

    “你先別急,這會雨正大!明天早上雨一停,我第一時間到地里看看咋解決。”

    7月30日晚,張樓鄉錁鄭村下起暴雨。河南水源福韻生態農業公司負責人彭風曉惦記著滿樹已成熟的梨子,連忙給錁鄭村黨支部書記丁生新打去求助電話。

    第二天一大早,還在果園休息的彭風曉被外面的機械轟鳴聲吵醒。

    “彭總,這水一時半會下不去,只能動用機械排水了。”丁生新第一時間帶著人到果園排水。經過兩三個小時的緊張挖掘,果園的水慢慢下去了。彭風曉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果園面臨類似難題,對于彭風曉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21年,梨樹第一年掛果,因為連陰雨,沒辦法采摘外運,也沒地方儲存,一點點爛掉,損失慘重。

    “要是有個冷庫就好了。”彭風曉找到村里。最終,在村支兩委的協調下,2023年,300噸庫存冷庫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眼下正值果園盛果期,彭風曉再也不用擔心儲存問題了。她還能根據市場需求,行市好的時候再賣梨。

    從果園最初發展開始,因為灌溉、用電、修路、擴大規模等各種難題,彭風曉沒少流眼淚。但她從沒想過放棄,因為所有的困難,都抵不過她對種植的熱情和對優質品種的信心。

    “我們的梨產品不僅入駐鄧州市名特優農產品目錄,獲得河南省知名農產品品牌,也榮獲了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證書。我施的是牛糞等農家肥,針對病蟲害采取的是殺蟲燈、粘板、天敵等綠色防控技術。運用果園生草技術,把長勢茂密的草割完后就地曬干發酵,改良土壤提高透氣性,增加土地有機質含量。我還用挑選剩下的小果制作農業梨酵素,增長樹勢、增加樹的免疫力……”一說起梨園,彭風曉就滔滔不絕。從選品種進行培育,再到施肥、病蟲害防治,她有著自己的獨家秘籍。

    原本在梨園打零工的雷心峰在彭風曉的鼓勵下,也種起了梨樹,“我們現在有中梨四號、綠寶石、秋月、山農酥等十幾個品種,從七月份到十月份每月都有不同品種的梨上市。我就是看中了梨的品質好,管理方式不一樣,也嘗試著種植,目前發展到14畝地,今年計劃擴大規模。”

    “市場占比最終靠的是品質說話,要想梨的風味好,就必須做到綠色有機、純生物,才能實現梨的口感獨特。”一直給與彭風曉技術指導的河南省農科院專家張四普,深知彭風曉的成功秘訣。

    “這是我專門定制的禮盒,也可以稱為‘水果集裝箱’,每個品種的梨我都放一枚,讓顧客一次消費可以品嘗到不同風味,一定會受市場歡迎的。”正在和工人們一起進行鮮梨分揀、裝箱的彭風曉,向前來定制中秋禮盒的超市采購人員展示著她的水果禮盒。

    “接下來,我會借著錁鄭村獨特的區位優勢,擴大規模,培育更多的優質品種,發展好休閑采摘和研學,帶著大家共同致富。”彭風曉說。目前,她的果園面積近三百畝,碩果累累。

    “梨園規模擴大不僅給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彭總還無償提供技術、銷路,帶動近30戶村民也跟著種植。梨的口味好,市場供不應求。到了盛果期,畝產能達8000到10000斤,產量起來后,咱們本地市場、超市都可以上貨。”展望著美好前景,丁生新喜不自禁。

    “大舞臺”

    “在家盡孝心,出門講誠信,心胸坦蕩走四方,路平風也順……”在張樓鄉吳集村文化廣場上,《四德歌》優美的旋律響起來,村文化合作社隊長張云杰一遍遍示范、講解。來自村里的文化愛好者跟著節奏不停練習,勁頭十足。

    “以前鄉親們吃過晚飯,要么是打麻將,要么三個一群、五個一伙,議論張家長李家短,實在無聊了,就用手機打發時間。自從有了這個文化廣場,大家每天到這里來扭一扭,有事一起商量,鄰里之間的感情也加深了。”張云杰說。

    建設這個文化廣場,并不是一帆風順。

    2017年,村黨支部書記徐建霞和村干部商議,村民日子越過越好,可村里沒有活動陣地和休閑場所,建個文化廣場,可以豐富大家的閑暇生活,并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

    當即,徐建霞便組織召開村委會商議此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不同的聲音隨即而來。

    幾輪會議開下來,部分村民不僅不買賬,還抵觸情緒高漲。

    無奈之下,徐建霞找到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和在外鄉賢,前去溝通協調。

    “這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等廣場修好了,安裝好健身器材,老人孩子們也都能來這里鍛煉身體,咱們也能在這唱唱跳跳,過上城里人的生活,別的村羨慕還來不及……”

    經過幾番溝通,村民們從剛開始的不理解到最后的大力支持,徐建霞終于松了一口氣。

    盛夏時節,吃過晚飯,村民三三兩兩結伴而行,去往村文化廣場。

    村民王雷帶著老婆娃子來到廣場上,媳婦跟著廣場舞隊跳健身舞,孩子們在一旁打乒乓球。王雷和大家圍著桌子坐著,對村委會有啥建議,鄰里有啥糾紛,哪處水管該換了,哪段路被水沖了……好多小事兒,大家在廣場上商量商量就解決了。

    “娃們都去外地打工了,留我一個在家帶孫子。前兩天下雨屋頂漏水,我在廣場上閑說了兩句,第二天雷娃們就帶了家伙給房頂收拾好了。”村民吳大娘感激地說。

    文化廣場建好以后,徐建霞又積極謀劃,利用村公益基金,為村文化合作社購置了演出服裝和道具。村里還請來專業老師,指導排練。

    “服裝統一了,我們打起腰鼓更有勁了。馬上中秋了,我們準備的節目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著,爭取讓大家度過一個歡快的團圓日。”合作社隊員蘇小紅興奮地說。

    每逢傳統節日,村文化合作社都會自編自導自演舞蹈、戲曲、情景劇等節目,把鄉村振興、鄉風文明等黨的政策送到千家萬戶。

    “自從加入合作社后,不和家里吵架了,鄰里矛盾也少了,還能為村里干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心情舒暢多了!”村民馬蘭笑著說。

    以前的馬蘭可沒有這樣的開朗。沒來合作社跳舞前,馬蘭患有乳腺癌,做完手術,化療后頭發脫落,人異常自卑,不愿和人交流,經常把自己封閉在家中。在張云杰的鼓勵和陪伴下,馬蘭漸漸地走出低谷。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吳集村文化廣場上,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五六歲的孩童,伴隨著歡快的音樂,甩手、扭腰、闊步……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攔路虎”

    在張樓鄉茶庵村鄧州市方正彩印紙箱有限公司(下稱“方正彩印”)內,一條總長120米的5層瓦楞紙板生產線正在安裝。生產線還配套制膠機、打包機、鍋爐等設備,總投資2000余萬元。

    看著連在一起的廠房,方正彩印廠長許征憧憬著未來:等開始生產了,邀請娃哈哈、農夫山泉等大型企業過來驗廠……

    “剛來的時候非常沒把握,十多年來,是張樓鄉和茶庵村給了我信心,一次又一次幫助企業除掉‘攔路虎’。”許征感慨萬分。

    2011年,企業生產急需擴張,方正彩印選擇在張樓鄉茶庵村落戶。實地查看規劃的廠房用地后,許征卻犯了難。“在方方正正的規劃區域內有一座劉氏祠堂。如果能把祠堂搬遷走,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誰也別想動祠堂的主意。”一聽說讓把祠堂搬走,守護祠堂的老者氣勢洶洶。

    時任茶庵村黨支部書記李士東了解情況后,多次和村內劉氏后人商談。

    商談無果,場地平整進展緩慢,導致廠房建設不能如期推進。項目隨時有“黃”掉的可能。

    方正彩印高層萌發撤資念頭,打算把項目建到其他縣市。

    聞訊后,李士東當即組織召開村委會,協商解決祠堂搬遷問題。半月內,村里動員老黨員、村干部、在外鄉賢等10余人,與劉氏家族代表進行商談。

    “工廠投產后能解決村里勞動力就業問題,還能為村里增加集體收入。”時任鄧州市郵電局局長劉榮雪多次回村,和劉氏家族人員商談祠堂搬遷事宜。

    最終雙方達成一致,由方正彩印出資建設與老祠堂規模一樣的新祠堂一座,同時方正彩印承擔搬遷所花的一切費用。

    2013年,一期廠房建好后,方正彩印上了一條2層瓦楞紙板生產線。

    10余年來,公司生產的水印紙箱、彩印紙箱、禮盒、卡盒等產品,物美價廉,獲得了市場青睞。企業逐步與廣藥王老吉、想念食品、南陽三色鴿、宛西制藥、金星啤酒、仙鶴紙業等廠家建立了合作關系,年生產彩印紙箱、水印紙箱5000萬個,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年銷售收入1.2億元。

    “按目前企業現狀,產品是符合大型企業供貨要求的,但就是生產量上不去。”許征尋思著,何不上一條5層瓦楞紙板生產線呢?只是,一條5層瓦楞紙板生產線總長120米,往哪里安放呢?

    如果把一期和二期項目連接在一起,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可是,一期和二期之間有一條100余米的水泥路,這條水泥路是去往茶庵小學的必經之路,也是茶庵小學往南的唯一道路,村民會同意改道嗎?

    得知企業需求后,茶庵村相繼組織召開村組干部黨員會、兩委班子會、村委會、村民小組表會等會議,討論茶庵小學往南道路改道問題。

    “作為梁家往北連接耕地的唯一道路,改道后不方便。近百年的路,關系到幾千村民的后代教育問題,關系到民生,堅決不同意改道。”村民代表梁會奇斬釘截鐵地說。

    “我也不同意。我們西半部分村民去學校繞遠了不少。”黨員劉文博講道。

    ……

    “聽說,企業土地使用手續完善后,將為咱村的失地農民繳納養老保險,到60歲了還能領養老金,是不是真的?”14組組長梁恒關切地問,企業建廠占用該組土地較多。

    “這事兒不假。馬上就能實現了!”茶庵村黨支部書記田玉杰說。

    2024年5月,茶庵村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討論道路改道問題,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同意道路改道。

    為不影響學生上下學,施工隊在7月份學校放假后,才開始施工?,F在,沿著方正彩印圍墻,一條嶄新的L型水泥路已施工完畢。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馬蘭為化名)

    分享到:
    国产激情高中生呻吟视频_欧美缴情站三五影院_4399韩国日本电影_亚洲春色CAMELTOE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