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網訊 都說農民離不開土地,但在林扒鎮,農民不種地反而收入增加了,村集體經濟也盤活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需要從農民流轉土地說起。林扒域內坑洼不平,農民種植莊稼,不僅效益低,而且很不好侍弄。前些年,林扒鎮開始探索土地流轉,就是這一“轉”,帶動了養殖業的興起,一“轉”一“養”,徹底盤活了鎮域經濟,富裕了農民。能夠種植莊稼的土地,在種植大戶的機械耕作下,成為大方田;不適應種植的土地,開挖進行魚蝦養殖,土地流轉后的農民,不僅每年可以按時拿到土地流轉費,而且還可以給種植大戶務工,每天都有收入;不愿意務工的,自己可以承包坑塘進行養殖,農民收入明顯增加。
在吳崗村,村黨支部書記吳德慶說:“全村6000畝土地,2018年全部流轉,南坡轉給了有大型農業機械的種植戶,北坡成了水產養殖區。”他扳著指頭算了一筆賬,“以村里5口之家7畝土地計算,每畝土地流轉費600元,加上到種植戶大方田務工,每人每天80元,年收入就是13000元左右,這是純收入,如果再承包坑塘,一畝坑塘養殖魚蝦,每年每畝最低收入10000元,這比種植莊稼的收入要翻好幾倍。”
正是得益于吳崗村的土地流轉,北坡才形成了較大的水產養殖區,引來了通威集團。通威集團在此開挖了3000多畝的坑塘,采用“361”養殖模式,供飼料、給技術,以每年出售3季蝦、每畝600斤蝦產和10000元收入的保障,帶動周邊近萬人參與養殖,助推了當地經濟發展。
“都說栽下梧桐樹,能引來金鳳凰,這‘梧桐樹’有很多種,看看這些養殖魚蝦的坑塘,不就是‘梧桐樹’嗎?養殖不僅讓農民鼓起了腰包,而且徹底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現在農民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了。”林扒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王俊忠說。
農民收入增加,村集體經濟也發展起來了。據吳德慶介紹,村里土地流轉后,由于通威集團的到來,讓吳崗村一躍成為全市水產養殖的大型示范基地,被國家命名為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省水產局示范基地和“五大骨干企業”示范基地。受水產養殖的帶動,該村建村部、建學校,修村道、整治坑塘,建廣場、人居環境美化,只要是村民贊同的事情,樣樣有落實,件件有回聲,群眾幸福指數和獲得感與日俱增。
那么,種植大戶的收入又如何呢?在土門社區的馬景生家庭農場里,正在忙碌的馬景生滿臉笑容,他說:“從2018年以來,自己流轉了附近3個村的2800畝土地,添置各種大型農業機械耗資500多萬元,年收獲糧食700多萬斤,純收入最低也在150萬元左右,加上自己又承包了300畝坑塘養殖鱸魚,年收入800萬元根本沒有問題。”
馬景生分析說:“土地流轉后的農民,要把目光瞄準水產養殖,不要盯著傳統農作物種植,思維要根據形勢變化而不斷改變。以我養殖鱸魚為例,有通威集團的飼料和技術服務,加上自己原本就有養殖技術,每畝年投資2000元,效益可觀。”
采訪臨近結束時,該鎮黨委書記張棟表示:“流轉土地的目的,并不是讓農民失去土地,而是要讓他們從根本上改變思想觀念,立足自身條件,接受新思想,不依賴土地,勇于奮斗,干自己想干的事,為自己、為家庭,也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積極貢獻聰明才智。”